益西彭措
死只是一个假名,而不是彻底断灭。死是宿世业力所感的这一期业报身已经用完了,心识就从身体中出来,再去受一个身体。这样舍离一个身体、又受取另一个身体的事,就叫“死”。身体好比房屋;心识好比主人;今生好比主人搬到这屋子里住;死就是这个屋子已经坏了,主人从里面搬出来,而迁居到另一个屋子。
宣化上人
问:请问法师对本世纪末,下世纪初,人类将有毁灭性大灾难的预言,有何看法? 上人:那你下世纪不要来嘛!管这事干什么?这世纪你记得,到下世纪你又忘了。譬如你现在想起来问这个问题,但到了下世纪,你把你本来懂的又都忘了。那有什么用呢?
益西彭措
二战期间犹太人大屠杀、南京大屠杀、非洲卢旺达种族大屠杀等悲剧,都以被害人数之多,而让人触目惊心。可大家有没有想过,仅这个春节期间被宰杀的旁生数量有多少呢?这个数量是哪一次人类大屠杀都无法相比的!让我们为它们共同念诵108遍弥陀圣号和观音心咒,愿它们早日转生善趣,值遇正法,解脱成佛!
济群法师
最先进的科技,能够用于传播智慧、道德,这是人类的福报;如果只是用于满足个人欲望,甚至传递一些不良文化、妄想,未必是时代之福。
星云大师
如何持名念佛,可随各人根基、环境而定,唯须念到浑然忘我,如古人所云:「念而不念,不念而念。」蕅益大师说:「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
大安法师
如果你只是多闻,不在心地上用功夫,那就难免魔多。这个《楞严经》里的阿难尊者差点被淫女破戒体,所以阿难尊者很悲恨自己只是多闻,在心地上没有用功夫,道力不全,这样的一个因素。所以多闻第一的人,喜欢博闻强记的人,以阿难尊者作为榜样,念佛求生极乐世界。
梦参老和尚法语
[身心是修道的根本] 如无健康身体,修道难! 没有健康的身体,不能拜佛,不能禅坐…种种逆缘很不容易修成道果。 照顾好身心健康,才可用这个身体借假修真。
济群法师
善与恶,一念之间;迷与悟,一念之间;好与坏,一念之间;成与败,一念之间。把握当下一念,便是把握生命的未来。
星云大师
有些人饱食终日、无所用心,愈清闲疏懒,愈精神萎靡。也有人东奔西跑、忙碌不堪,却愈忙愈有活力,愈精神焕发。可见人生以服务为目的,忙碌劳动,是身心最滋养的肥料。
济群法师
如果我们不相信心,又能相信什么?因为一切信任和信仰的建立都没有离开心;如果一切认知和行为,都必须从心出发,那么建立心的正量和选择正向的心理,必将成为我们生命健康发展的关健所在。
大安法师
你讲人天乘,他只是得人天福报;你讲二乘的佛法,他也只是终止化城。惟有讲净土一法,让他得到大乘的佛果,以如来的灭度而灭度之。超出三界轮回,究竟圆满佛果。这不是其它的法施所能比拟的,是法布施里面无与伦比的,由此他的福德果报也是无量无边的。
大安法师
不要说年轻的时候我把佛号放下,专门求人天福报,等年老的时候才发愿往生西方。你求人天福报,人天福报是虚幻的,梦中的事情,不真实。你就是生到天上,天福享尽,还是要轮回,还是要堕落。所以解决生死轮回问题,才是最真实的事情,最重要的事情,是最值得我们用一生的心力去完成的一件大事。
达真堪布
任何时候内心都要保持平静,在任何对境当中都要学会稳重。怎样才能平静、稳重?把一切都看得很平常,心自然就平静、稳重了。若是不明白这些道理,遇到一些对境的时候就会生嫉妒心,生傲慢心,就想要跟他人竞争,这样心就无法平静,智慧也无法显现,而且还会犯错、造业,还要轮回。
大安法师
用精进勇猛的心独作诸善,因为我们深信因果,知道作善才能得福报,作善才能得解脱。一般人不了解善恶因果报应,他就会造恶,认为造恶能得到现实的利益。我们要独作诸善,不作一切的恶。这样,才能够在这不好的共业当中获得好的别业。
大安法师
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一定要有一颗利人的心,这个利益人的心就是仁爱之心,就是慈悲之心。这种慈悲之心放大到了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程度,就能跟阿弥陀佛的心感应道交。如果我们学佛,修净土法门,还是一天到晚自私自利,这种狭劣的心就很难跟名号的功德感应道交。
大安法师
末法的情形越来越深重,这净土法门就越来越当机,当机并且又能够契理。所以这是十方三世诸佛慧命所在,是所有众生得救的核心所在。
济群法师
我们认识的世界,只是呈现在我们认识上的影像。究竟什么代表着存在?认识存在的真相,有助于我们开启智慧。相反,错误的认识,会给人生带来无穷无尽的烦恼和灾难。
慧海之光
佛法中没有“相克”的说法,人与人之间若非善缘即是恶缘,无论是哪种因缘,今生我们都应该以善相待:善缘令它增长,恶缘令它消除,乃至更进一步,都转化为一起修行的法缘。风水即是环境,佛法说“依正不二”,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就能拥有什么样的环境,福地福人居,而不是倒过来。
星云大师
我们有几个人想要明白自己呢?常常怨怪别人不了解我,可是自己又何尝了解自己呢?所以说,人生最大的悲哀是无知;此心不明,真是可惜。
佛教微博
我们拜佛,目的在于学佛。佛弟子称释迦牟尼佛为「本师」,就是要学习佛陀的大慈悲、大智慧。若非如此,怀着痴愚非分之想顶礼膜拜,也只是毫无意义的形式而已。所谓「菩萨畏因,众生畏果」,我们只有循着佛菩萨慈悲智慧的指引,行善去恶,自净心念,才能离苦得乐,逢凶化吉,获得佛法真正的加持与佑护。
大安法师
禅宗历史上,有很多开悟了但是见思惑没有断,依然轮回的公案。如宋代的五祖戒禅师转世为苏东坡,草堂青禅师转世为曾鲁公,见思惑没有断,靠自力了脱生死不可能。同时又没有深信切愿持名,又不能仰靠阿弥陀佛的愿力了脱生死。这样自力断不了惑业,佛力加持也无份,两方面都没有靠上,出三界是不可能的。
海涛法师菩提心语
少生烦恼,广结善缘,修福报,是净化人生不变的原则。 --海涛法师
济群法师
没有崇高的愿望,生命只会在普通的需求和执著中不断的重复、轮回。所以,儒家讲立志,佛教讲发愿,都是高尚人格形成不可缺少的基础。
济群法师
坏事不能干,做好事也不能理直气壮,而是要谦恭、低调,小心谨慎,否则会出现障缘。
大安法师
我们中国自古以来都是以素食为主,就这二三十年变成大家都喜欢吃肉了。结果是不是吃得身体越来越健康呢?那恰好相反,身体还越来越不好。青少年的健康情况一代不如一代了。你只要不仅不杀生,而且护生,那么你就是在战争状态当中,或者遇到了强盗这个劫持,一个不杀生的人,都会安然度过。
星云大师
远其实不远,端看一念破迷;近也不是近,只是假相眩人耳目。这不就是「远近不二」了吗?
微博精选
【想发火?先问自己4个问题】美国生理学家爱尔马研究发现,人生气10分钟耗费掉的精力不亚于参加一次3000米赛跑,且生理反应剧烈,分泌物比在任何时候都复杂,且有一定毒性,伤人伤己。发火前不妨问自己4个问题:1.是不是小题大做了?2.是否有人比我更糟糕?3.事情能否有转机?4.能否接受眼下的感受
印光法师文钞菁华录
病。乃宿世。或现生。有害人性命之事。此业不消。病决难好。倘若吃药无效。即可不吃。但息心念佛。念观世音。以期超度怨家。念佛虽不见效。仍有利益。不可与吃药同作一例。念佛当生惭愧心。不可生愤恨心。生惭愧。则怨家之怨恨可解。生愤恨。则是欲解更结矣。
梦参老和尚法语
学佛是为了学乐,为了断苦,为了断苦的因。以苦为师是古德警示世人的话。苦行,到山里行苦行,就可以成道吗?不是这样的。所谓苦行,是为了磨练自己,为了让自己在面临逆境的时候不被境界所转,是这个意思。四谛,苦、集、灭、道成就之后,永远就不会再受苦了。
印光法师文钞菁华录
大悲咒咒水治病。当发至诚恳切心,方有灵验。……不贪名,不贪利,唯欲救人病苦,则便灵。有或持灵后,贪名利,或破戒,则便不灵矣。凡事无一不以至诚为根本者。
印光法师文钞菁华录
若疾病缠绵者,当痛念身为苦本,极生厌离,力修净业,誓求往生。诸佛以苦为师,致成佛道。吾人当以病为药,速求出离。须知具缚凡夫,若无贫穷疾病等苦,将日奔驰于声色名利之场,而莫之能已。谁肯于得意烜赫之时,回首作未来沉溺之想乎。
印光法师文钞菁华录
欲得佛法实益,须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则消一分罪业,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则消十分罪业,增十分福慧。若无恭敬而致亵慢,则罪业愈增,而福慧愈减矣。
梦参老和尚法语
【但愿百年无病苦,不教一息有愁魔】大家要在工作中转换习气,契入佛教。每天要欢欢喜喜的,乃至於一呼吸之间都不要发愁,都不要烦恼,愁在佛教叫魔。心里不高兴,那就叫魔,什么魔呢?魔你的身体没有办法开悟,没有办法增长智慧。
印光法师文钞菁华录
聪明人,最易犯者唯色欲,当常怀敬畏,切勿稍有邪妄之萌。若或偶起此念,即想吾人一举一动,天,地,鬼,神,诸佛,菩萨,无不悉知悉见。人前尚不敢为非,况于佛天森严处,敢存邪鄙之念,与行邪鄙之事乎
梦参老和尚法语
当智慧未开时,要远远避开世间名和利。地位愈高,名声愈大,就愈危险。要彻底放下,放得愈干净,愈容易成就。
东林法语
古云:“宁可九莲居下品,不来人世受胞胎。”厌患胞胎,但勤念佛。一心念佛,莲花化生。—— 莲池大师《云栖净土汇语》
印光法师文钞菁华录
四十八愿中,十念称名,即得往生,唯除五逆,诽谤正法。此约平时说。以五逆罪大,谤法不信,此种罪障,岂悠悠泛泛之修持所能灭乎。观经五逆十恶,将欲命终,地狱相现,有善知识(此不论僧俗男女、但能教彼念佛者、即名善知识、)教以念佛,或止十声,或不及十声,直下命终,亦得仗佛慈力,带业往生。
印光法师文钞菁华录
民国二十九年印光法师示现微疾。十一月初三晚开示「净土法门别无奇特。只要至诚恳切无不蒙佛接引。带业往生。」晨一点半刻言「念佛见佛决定生西。蒙弥陀接引我要去了。大家要念佛要发愿生西方。」言毕面西端坐念佛。晨五时。印光法师如入禅定。笑容宛然安详坐逝。世寿八十。僧腊六十。
总171页:
上一页
下一页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第13页
第14页
第15页
第16页
第17页
第18页
第19页
第20页
第21页
第22页
第23页
第24页
第25页
第26页
第27页
第28页
第29页
第30页
第31页
第32页
第33页
第34页
第35页
第36页
第37页
第38页
第39页
第40页
第41页
第42页
第43页
第44页
第45页
第46页
第47页
第48页
第49页
第50页
第51页
第52页
第53页
第54页
第55页
第56页
第57页
第58页
第59页
第60页
第61页
第62页
第63页
第64页
第65页
第66页
第67页
第68页
第69页
第70页
第71页
第72页
第73页
第74页
第75页
第76页
第77页
第78页
第79页
第80页
第81页
第82页
第83页
第84页
第85页
第86页
第87页
第88页
第89页
第90页
第91页
第92页
第93页
第94页
第95页
第96页
第97页
第98页
第99页
第100页
第101页
第102页
第103页
第104页
第105页
第106页
第107页
第108页
第109页
第110页
第111页
第112页
第113页
第114页
第115页
第116页
第117页
第118页
第119页
第120页
第121页
第122页
第123页
第124页
第125页
第126页
第127页
第128页
第129页
第130页
第131页
第132页
第133页
第134页
第135页
第136页
第137页
第138页
第139页
第140页
第141页
第142页
第143页
第144页
第145页
第146页
第147页
第148页
第149页
第150页
第151页
第152页
第153页
第154页
第155页
第156页
第157页
第158页
第159页
第160页
第161页
第162页
第163页
第164页
第165页
第166页
第167页
第168页
第169页
第170页
第17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