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参老和尚法语
众生有情,情是情感,情感是错误的。有情众生不能放下烦恼、不能放下情感,佛是觉而无情,让一切众生都达到觉、都达到无情。众生有情,不是觉;诸佛有觉,不是情,诸佛利益众生的时候并不是感情用事。现在咱们因为没达到智、没达到般若是情,达到般若了是智。
济群法师
当今社会的价值观比较短视,不能给人带来真正的利益和快乐,学佛才能帮助我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而良心是实现这种价值观的重要基础。有良心,才会有前途。
济群法师
看到别人身上的问题深恶痛绝,敢紧检查一下自己身上有没有类似的毛病,免得被别人深恶痛绝。
济群法师
在一片浮躁、混乱的心地上,很难培养出崇高的理想,优秀的品质,出类拨翠的才能。
梦参老和尚法语
要是依着教义来讲,我们为什么一定要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呢?不皈依可不可以呢?皈依对你不是负担,不皈依你可要有所损失。一般的人说皈依佛是有尊佛像,皈依法是因为佛所说的圣教,皈依僧就是剃发染衣的出家人,但是你忽略了,皈依还会引发你自性的佛、法、僧三宝。
梦参老和尚法语
念佛的圣号「南无阿弥陀佛」,就是称赞如来。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第一大愿「礼敬诸佛」,第二大愿「称赞如来」。念的时候赞佛的功德,想到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庄严一个极乐世界净土,这就是称赞如来的功德。在你念佛当中心里头也行供养,这个供养不是香花灯涂,而是心供。
济群法师
许多生命都是一堆错误观念和混乱情绪的组合,如果没有接受智慧文化的教育,不能主动选择生命的发展,听从自己的感觉,自以为是,人生的悲剧将会不断的重演。
梦参老和尚法语
大家别认为受苦不好,越受苦你才能跟道相近。所以佛教,比丘不求无病,"无病则贪欲生",就生长的都是贪欲。有了病了,苦;知道苦了,他才修行,他道心才来了。好多道友,他没病的时候,懈懈怠怠的,感到有病了,他精进了。精进了,这一精进不要紧,到死的时候,他生极乐世界!
济群法师
烧香,原本是净化心灵,净化环境。高香、劣质香,带着浓厚的商业色彩,烧起来浓烟滚滚,污染环境,同时也污染人的心灵。这样的香还能叫香吗?可怜许多寺院都成了这些香重灾区,僧人、信众,乃至一些游客,也成了受害者,这是谁的过呢?
济群法师
人把自己出卖给欲望之后,得到一些享受,但要付出精力;得到一些情爱,但要付出自由 ;得到一些刺激,但要付出安乐;得到一些风光,但要付出时间,乃至生命。
济群法师
有孤独心理,才会孤独;有恐惧心理,才会恐惧。摆脱孤独、恐惧的环境,只能暂时回避孤独、恐惧。消除孤独、恐惧的心理,才能彻底消除孤独、恐惧。
济群法师
只有环境的自由没有心灵的自由,算不上真正的自由。真正的自由来自于内心,那就是在认识上没有困惑,在心灵上没有烦恼,这才是真自由。有了心灵的自由,就可以随遇而安,随缘自在,无往而不自由也。
梦参老和尚法语
你看见不平等的现象,为什么他那么做,为什么?他的业。你要是晓得了善恶因果,你才知道一切平等。你现在所受的苦,是你自己作的业,你怪谁啊!你看人家有钱,同样当医生,怎么到他那边看病的多,到你这边看病的少。你过去跟这些人没缘,这都有一定的因缘,你千万不要抱怨,你要相信善恶因果。
梦参老和尚法语
「降伏烦恼就是解脱」。学佛就是解脱,不是要懈怠。学佛就是要降伏烦恼。你现在要感觉有烦恼了,一定要降伏,不要随着烦恼转;一定要求解脱,别在佛门、寺庙争闲气,哪个道友碰到谁了,谁又对谁不如意了,这些跟生死毫不相干。
济群法师
没有压力、没有烦恼,生命才能充分的展现美和喜悦;内心有压力、有烦恼,就会活在负担、烦恼和痛苦。
济群法师
衣食无忧了,应该放下无益的忙碌,做些有益自己生命成长,乃至利益社会大众的事,哪怕一点点,也能让此生不虚此行。
济群法师
拜佛,并非只是求平安、求保佑。拜佛,是因为佛陀远离了贪嗔痴,成就大慈悲、大智慧的品质,让我们高山仰止,生起无限的崇敬。拜佛,是以佛陀为榜样、为老师,执弟子之礼。拜佛,是对真理、智慧的低头、臣伏。拜佛,在虔诚中,心灵可以得到净化,与佛菩萨相应,得到加持。
济群法师
我们已经拥有很多过去难以想象的条件,却没有带来多少幸福,为什么?因为欲望在不断提升,幸福的成本也随之增加。就像通货膨胀,当物价上涨超过收入增加,生活水准会不升反降。同样,当欲望提升超过拥有的财富,幸福感也因此下降。
梦参老和尚法语
有道友问我念佛三昧,如果你能念到连睡觉做梦都在念佛,那就叫三昧了。所以,你念念不断就叫三昧。三昧并不是佛教专用的名词,那是印度话;说你对任何事情熟练了,都叫三昧。当我们念佛念的非常熟练了,乃至于不念而念;你没念没作意念,他脑壳里就这样转,念佛。
济群法师
佛弟子,承担着如来使者的职责。传承佛法,实践佛法,弘扬佛法,点亮觉醒的心灯,照亮自己,也照亮他人。自觉觉他,尽未来际。
梦参老和尚法语
当你受挫折,你不要随便失掉信心,不要认为三宝没加被,是你自己业障现前。或者因为某种因缘而失落,都没关系。不能够因为遇到挫折,因而感觉“我很冤枉”。世间是平等的,佛法从来都是平等的,一切事物都是平等的。
梦参老和尚法语
你信得坚定了,不管外缘如何,好缘则信心更加增长,你修行进步得快一点;如果外缘不好,受尽了挫折,你毫不动摇你的信心,你才有所成就。大家信不信?我就是这个例子,我是坐了三十三年监狱,我从来不隐瞒。坐监狱的人是不是好人?我看道友都对我还很好嘛,我还不是很坏的坏人。
济群法师
水知道答案,并非水能识字,或听懂说的话,而是体现了心念与现实世界的关系,心念造就人格,心念决定命运,心念影响健康,心念成就世界。佛教强调发心,说明选择心念发展是人生最重要的事。
梦参老和尚的法语
学佛的人讲‘明心见性’。我们和尚修什么?修明心。见到自己的本体,身体不是我,只是一个作用而已。我们每个人说话,我的身体,没有一个人说:‘我身’,有这样说话的吗?没有,中间得加个介词,我的身体,我的身体不是我,只是我的。
济群法师
在生活中修行,面对越复杂的境界,好比运行越大的软件,对电脑配置的要求就越高,不然就容易死机,或根本运行不了。所以,我们得及时给心灵升级才行。否则,在座下是用不起功夫的。
济群法师
散乱,使人心陷入妄想烦恼中;禅修,把心安住在正念上,可以避免被妄想烦恼所伤害。
济群法师
何谓善,指行为没有不善的过失,即远离十不善: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婪、不嗔恨、不邪见,称为十善行。善行能给我们的生命带来利益和安乐,不善行为会给个人、社会造成痛苦和危害。十善,是做人的十种基本德行,也是维护社会安定和谐的保障。
济群法师
散乱和昏沉,浪费人生大量的保贵时间,使人干事无效,同时也不能专心有力的修行。克服散乱和昏沉,才能摆脱妄想烦恼,安住于正知正念中。
梦参老和尚法语
不贪恋的话,你就没有恐怖。平常这样观想的人,要是丢了什么,或者命没有了,心想:"好了,我再转一段生死吧。那一段生死我可以升天,我可能到极乐世界去了,可能在来生,我的罪就消了很多。"以这种观念离开这个世界的人,当然会得到好处的,因为你不再痴迷了。
梦参老和尚法语
我希望我们的道友,无论念什么经不要光念文字,想想它那个道理。我很多的道友念「金刚经」依「金刚经」修,须菩提问佛:「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简单说,你放下执着,什么都不执着,度众生没有众生相,那就行了。不要见一切相而生心,不住色生心,不住身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就是不住境生心。
梦参老和尚法语
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懂得这个道理,你说修行、拜忏也好、念经也好、干什么都好,先注重你的心在想什么?如果你拜忏,拜「药师忏」、药师如来,你就想着药师如来!你在这里拜「药师忏」,心里却想地藏菩萨、想观音菩萨,这都不对,这叫妄心。还不说你想到世间,想到贪、嗔、痴上,那更不要说了。
济群法师
认清无常、无我的真相,才会拥有平常心。有了平常心,才能在兴衰成败中宠辱不惊,坐看云起。
济群法师
有些人先天具备很好素质,对社会也有一些非常美好的愿望,因为认识的偏差,他的努力并不能对社会发展带来正向的意义,甚至还有一定的负作用。临终给自己一生做总结的时候,多少也会留下遗憾的。
济群法师
如果不对心灵进行管理,即使在看似平静的时候,不良情绪也会像泄露的煤气一样,慢慢包围你。一旦遇到明火,就瞬间爆炸了。
济群法师
语言的背景是心态,当你说话的时候,不仅表达了你的想法,同时也暴露了你的心态。在这个感官的舞台上,拥有一颗美好的心灵很重要。
济群法师
不是穿着僧衣就能代表佛法,也不是住在寺院就能代表佛法,唯有学习佛法、实践佛法、弘扬佛法,才能代表佛法。佛经上说:佛陀在世时,魔王波旬用各种手段阻止佛陀传播佛法都未能成功,于是就对佛陀说,等你涅槃后,让我的子孙们穿你的衣,吃你的饭,谤你的法,佛陀为之垂泪。
济群法师
好恶心强的人,别人对他的喜欢和不喜欢也很突出;宽容心强的人,也容易被更多人宽容、接纳。学习平等、宽容之心,有助于培养慈悲心,修习菩萨行。
梦参老和尚法语
布施不光是钱,不是这样的含义,这个意思太狭小了。比如我所听到的佛法,我就马上转送给别人,让他也能知道。这比你供养好多财物功德还要大。供养师父不一定给红包,你要是在家念经供养他,他也得利益,你也得利益,大家共同成佛,这叫法施,以法布施。法施功德比财施的功德还大,就是把自己施舍了。
总171页:
上一页
下一页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第13页
第14页
第15页
第16页
第17页
第18页
第19页
第20页
第21页
第22页
第23页
第24页
第25页
第26页
第27页
第28页
第29页
第30页
第31页
第32页
第33页
第34页
第35页
第36页
第37页
第38页
第39页
第40页
第41页
第42页
第43页
第44页
第45页
第46页
第47页
第48页
第49页
第50页
第51页
第52页
第53页
第54页
第55页
第56页
第57页
第58页
第59页
第60页
第61页
第62页
第63页
第64页
第65页
第66页
第67页
第68页
第69页
第70页
第71页
第72页
第73页
第74页
第75页
第76页
第77页
第78页
第79页
第80页
第81页
第82页
第83页
第84页
第85页
第86页
第87页
第88页
第89页
第90页
第91页
第92页
第93页
第94页
第95页
第96页
第97页
第98页
第99页
第100页
第101页
第102页
第103页
第104页
第105页
第106页
第107页
第108页
第109页
第110页
第111页
第112页
第113页
第114页
第115页
第116页
第117页
第118页
第119页
第120页
第121页
第122页
第123页
第124页
第125页
第126页
第127页
第128页
第129页
第130页
第131页
第132页
第133页
第134页
第135页
第136页
第137页
第138页
第139页
第140页
第141页
第142页
第143页
第144页
第145页
第146页
第147页
第148页
第149页
第150页
第151页
第152页
第153页
第154页
第155页
第156页
第157页
第158页
第159页
第160页
第161页
第162页
第163页
第164页
第165页
第166页
第167页
第168页
第169页
第170页
第17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