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安法师
孔子讲:里仁为美。你要选择跟有仁爱精神的君子住在一起。如果你跟不好的人在一起,你就没有智慧了。由于人和人之间是相互影响的。一个善人每天跟恶人住在一起,也会潜移默化。一个恶人天天跟善人在一起,也会近朱者赤。我们这些业力凡夫到西方极乐世界,就占了一个大便宜,天天跟观音、势至把手同行。
大安法师
你再笨都能往生,鹦鹉、八哥都能往生,人是万物之灵,它能往生你怎么不能往生呢?你业障重,那五逆十恶的人、阿鼻地狱的众生都能往生,你怎么不能往生呢?要增加对阿弥陀佛大平等心、大慈悲心的认识,他老人家只要我们信愿称名,决定往生,不谈其他条件,没有高门槛。
大安法师
《无量寿经》里告诉我们,由于不信净土法门的缘故,有一亿大乘通途法门的修行人退转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什么会退转?就是由于这个世间魔性的力量太大,他不能断惑业,又没有深信切愿净土法门,得不到十方诸佛的护念,经不起考验。
大安法师
在家的居士要随分随力的给自己规定早晚课。在寺院里要念楞严咒、大悲咒、十小咒什么的。如果在家专修念佛法门的话,早晚功课最好简单一点。你就念《阿弥陀经》,往生咒三遍,赞佛偈,然后就开始念佛。念完佛后,来个回向和三皈依就可以了。早课和晚课一样,时间的长短根据你生活与工作的忙闲程度。
大安法师
每个业力凡夫都有妄念,妄念来来去去,天人都算不清楚。妄念就是虚妄、不真实、像浮云一样的。妄念来了,你很在意它,要控制它,除掉它。你越有这个心,妄念就越厉害,这是你加持的。你不注意它,不理它,它就没有力量。你把全部的注意力注意到这句佛号上来,不要管天上的乌云,它自然会飘走。
大安法师
佛教把修行人分为三种:一、正定聚,一定能够成佛的;二、邪定聚,一定是堕落轮回的;三、不定聚,遇到善缘,就进入正定聚,遇到恶缘,就进入邪定聚。正定聚就是坚定信仰的菩萨,不定聚属于半信半疑的众生,邪定聚就是邪知邪见的众生。而往生西方的都是大乘正定聚。
大安法师
佛在很多经典中很多次强调,让我们发愿求生西方。就在于我们这些业力众生常常信不及,常常不把他看得重要,但实际上非常重要。如同救命的灵丹妙药,你不服这个药马上就呜呼哀哉;即将灭顶之灾,只有你逃到了这艘船上,才能解脱灾难;这是如此危急的事。
大安法师
你只要内心有愿往生的心,阿弥陀佛就会知道。阿弥陀佛是不失时机地救度众生,他有能力,他能放光,他有种种方法令我们保持往生的正念,来让我们的神识到那个莲台里面去。一定要相信阿弥陀佛,他对念佛的众生摄取不舍,把你抓住,不让你漏网,不舍弃你,所以你就不要担心了。
大安法师
为什么我们看不破、放不下?就是对空性不能去把握。如果了解了一切有为法,一切的功名利禄、家亲眷属等等,都是梦幻泡影,转眼就灰飞烟灭。你有什么抓得住的,有什么看不破的?一定要作如梦观如幻观。
大安法师
我们现在对老年人去传播阿弥陀佛的大悲愿力非常重要,让他求生净土,他觉得生命还有个光明的归宿,才会活出他晚年的灿烂。如果还是奉行人死灯灭,他越活越黯淡,越活越绝望啊。一个老年人没有一份信仰,多么地可怜、可悲呀。所以我们要告诉老年人不要绝望,法界有一尊大慈悲父阿弥陀佛在关照我们啊。
大安法师
如果你寿命短暂、中途夭折,那些财富、官位、亲友、享乐就毫无意义。就好像一个杯子没有底,你倒了多少好东西进去都没有用。因此,在五福里面把长寿定为第一福。这在极乐世界就体现出来了,阿弥陀佛首先发寿命无量愿,这才是九法界众生最真实究竟的依靠。
大安法师
《华严经》上说宁可下地狱受苦,也要闻弥陀名号的功德;如果说到天上去享福,而不能闻弥陀名号的话,宁可闻佛的名号而不去享福。可见闻信阿弥陀佛名号的功德,是非常稀有难逢的因缘,是我们的命根子,是我们解决一切苦难的船筏。
大安法师
佛要给我们真实之利,不是给我们一点小恩小惠。你下岗,找不到工作,给你找个工作;你今生得人身没有当官,下辈子让你做个大官,甚至生到天上去享福;这都是小恩小惠,不究竟的人天福报。真实大利是让你了脱无量劫以来难以了脱的生死,让你求证到无量劫没有办法证得的佛性。
大安法师
厌离娑婆首先要从厌离自己的身心开始。观身不净,身体是不干净的,污秽的。观心无常,心是生住异灭,没有一点真常的宁静。透过身心的厌离,再进一步厌离由这个身心感召的外部环境,依报正报全体厌离,然后欣求极乐。有这样的一个心行就能度脱生死。
大安法师
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里告诉我们:一个初发心的菩萨,如果没有证得无生法忍的话,要在五浊恶世里度众生,无有是处。外面的五欲六尘非常强大,内心的烦恼非常厚重,你自救都救不了,你怎么能救他人?一个婴儿不能离开父母,一个初发心的菩萨不能离开佛。我们一定要听佛的话,应当发愿,愿生净土。
印光法师文钞菁华录
观世音菩萨,誓愿弘深,寻声救苦。法华经普门品偈云。或漂流巨海,龙鱼诸鬼难,念彼观音力,波浪不能没。此我释迦世尊,金口诚言,于三千年前,偈答无尽意菩萨之明文也。
达真堪布
我们不要总是站在凡夫的境界里、以狭隘的心态去看问题。比如有人打骂你、欺骗你,这是让你消业,让你断烦恼,这就是佛的化现!你若是以不开放、不觉悟的心态去看,没有圆满,没有清净。若是以开放、觉悟的心态来看,都是清净的,都是圆满的。自己能把握住,能转为道用,哪一个不是消业积福的机会呢?
印光法师文钞菁华录
【遇险应出声念佛】念佛人,宜行、住、坐、卧,心常忆念。平时须于洁净处,衣冠整齐时,或出声念,或默念皆可。唯睡眠,及大小便,倮体澡浴时,只可默念,不宜出声。若遇刀、兵、水、火灾难,则任是何地,何种形仪,皆须出声念,以出声比默念更为得力故也。
大安法师
众生都有悭贪的习气,由于悭贪我们会造作种种的恶业。因此儒家和佛家的圣人都用布施一法来对治悭贪,而佛家对布施的因缘果报阐释得更为详明。布施是菩萨六度的第一度,我们想有一个好的果,一定要从布施的善因里面得来。
大安法师
一个造作五逆十恶的人,临终时阿鼻地狱的境界现前,他只要用猛利的心念佛求生净土,阿弥陀佛就能接引这个罪恶的人到西方极乐世界去。所以你不要害怕你的业障大,你要关注你是不是具足信愿称名。你业障再大,能大到什么地方去?阿弥陀佛的愿力更大。
印光法师文钞菁华录
观音本无心,以众生之心为心,故能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如皓月当空,所有水中皆现月影,千江有水千江月......其不得感应者,唯以众生之不虔诚,非菩萨之不救护也。如一池污浊之水,欲月现其中,岂可得乎?明乎此,我等大众念佛,犹有不正心诚意、虔恳而为之者,吾不信也。
印光法师文钞菁华录
人之烦恼生死,完全我执身见为根本。即淫欲等大患,亦仍从我执身见而生。身见我执若破,淫欲又从何而生。
大安法师
要知道法身大士,圆教破无明的初住以上的菩萨,在他没有成佛之前,要经过三贤十地四十一个阶梯,所谓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在这个过程当中,都要仰靠佛的威神愿力加被,也就是《华严经》讲十地菩萨,地地不离念佛、念法、念僧。法身大士尚且都要仰靠佛力来修行,何况通身业力的凡夫呢?
梦参老和尚法语
要掌握时间,生命是有限的,谁也不能把握,谁也不敢说自己能活百年千年。但是,在你尚能做主之时,念念都要不离开佛法僧三宝,要好好的用功预备资粮。
印光法师文钞菁华录
念佛法门,乃律、教、禅、密、诸宗之归宿,人、天、凡、圣、成佛之捷径。一切法门,无不从此法界流。一切行门,无不还归此法界。小知见人,均谓是愚夫愚妇之法门。岂知华严会上,善财以十信后心,受文殊教,遍参知识,随闻随证。末后至普贤菩萨所,蒙其加被开示,所证与普贤等,与诸佛等。
印光法师文钞菁华录
念佛之人,善神护佑,恶鬼远离,怕什么东西。汝若常怕,则著“怕魔”,便有无量劫来之怨家,乘汝之怕心来恐吓汝。令汝丧心病狂,用报宿怨。且勿谓我尚念佛,恐彼不至如此。不知汝全体正念,归于怕中。其气分与佛相隔,与魔相通。非佛不灵,由汝已失正念,故致念佛不得全分利益耳。
印光法师文钞菁华录
光以末劫苦重,观音悲深,故每令人兼念,以期速获慈护也。然念佛亦非无感通,而念佛亦非不可兼念观音也。专兼均可,佛亦曾令人念,故知了无妨碍也。若念弥陀求生西方,又念药师求生东方,则不可。弥陀,观音,同是一事。而观音悲深愿重,故当兼念,以期速得感通也。
印光法师文钞菁华录
净土法门,以真信切愿念佛,决定求生西方为宗旨。若念佛人不愿求生西方,即为违背佛教。譬如王子寄居他国,不信自是王子,但愿终日乞食,不至饿死,便为志得意满。其知见之下劣,能不令人怜悯乎。
印光法师文钞菁华录
印光法师《行医如何培德》:今为汝取法名为德弘,谓以自利利人为心,凡力所能为者则为之。力不能为者,须令此善心发生增长。但发善心,亦有功德。必须以世药医人身病,以佛之法药医人心病,及医不能治之怨业病。遇怨业病,当令彼改恶迁善,戒杀放生,吃素念佛。业力消,则病自好。
济群法师
虽然拥有很好的福报,却不沉迷于名利声色,能够看清荣华富贵的虚幻,寻找人生真谛,探求生命的究竟意义,这样的人是有慧根的。
印光法师文钞菁华录
居士既能发露忏悔。于净土法门,最易相应。所谓心净则佛土净也。然既知非,又肯发露忏悔,必须改过迁善。若不改过迁善,则所谓忏悔者,仍是空谈,不得实益。
印光法师文钞菁华录
近来世乱至极, 凡信佛念佛之人, 每每逢凶化吉。今之祸患, 避无可避, 防不胜防。果能至诚念佛, 则不知不觉, 不逢灾祸。有此巨益, 忍令我父母兄弟等, 并乡党邻里等, 不知乎。然欲化人, 须自己实行方可。倘自己虽则念佛, 于敦伦尽分, 居心行事, 诸多不到之处, 则便难感通矣。
大安法师
为什么要求大家一天念一万声佛号?如果你一万声佛号都不去念,每天充斥的、熏习的就都是轮回的种子。佛的法界你念熟了,这个种子熏习的力量大,临命终时力量大的种子现前,西方极乐世界的景象就现前,决定能往生。而这都取决于我们平时熏习的过程。
印光法师文钞菁华录
持佛号时,杂念纷飞,此是多知多见,心无正念之现象。欲此种境象不现,唯专心痛念自己将欲命终。唯恐即堕恶道,励志念佛。了不起他种念头。久则自可澄清。
印光法师文钞菁华录
凡夫在迷,信心不定,故有屡信屡退,屡修屡造之迹。亦由最初教者不得其道所致,使最初从浅近因果等起,便不至有此迷惑颠倒也。然已往之罪,虽极深重,但能志心忏悔,改往修来,以正知见,修习净业,自利利他,而为志事,则罪障雾消,性天开朗。故经云:“世间有二健儿,一者自不作罪,二者作已能悔。”
印光法师文钞菁华录
如公事多端,不暇念功课,则但用十念亦可。此外则但止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即已。所谓十念者,以尽一口气为一念。如是念十口气,名为十念。如气壮之人,一口气多念一二十句。气弱之人,只能数句。不论佛数多少,但以一口气,至十口气,为度耳。其法之妙处,文钞亦说之。
印光法师文钞菁华录
业障重,贪瞋盛,体弱心怯。但能一心念佛,久之自可诸疾咸愈。普门品谓若有众生,多于淫欲瞋恚愚痴,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之。念佛亦然。但当尽心竭力,无或疑贰,则无求不得。
达真堪布
我们要学会放下。现在是亲人,也许一会儿就变成仇人了;今天是一家人,也许明天就变成仇人了。你把这些当作正常现象,这叫放下。他高兴还是不高兴,他开心还是不开心,他愿意理你还是不愿意理你,他对你好还是对你不好……任何时候都能保持平静,心不动,把这些都当作正常现象,这也叫放下。
总171页:
上一页
下一页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第13页
第14页
第15页
第16页
第17页
第18页
第19页
第20页
第21页
第22页
第23页
第24页
第25页
第26页
第27页
第28页
第29页
第30页
第31页
第32页
第33页
第34页
第35页
第36页
第37页
第38页
第39页
第40页
第41页
第42页
第43页
第44页
第45页
第46页
第47页
第48页
第49页
第50页
第51页
第52页
第53页
第54页
第55页
第56页
第57页
第58页
第59页
第60页
第61页
第62页
第63页
第64页
第65页
第66页
第67页
第68页
第69页
第70页
第71页
第72页
第73页
第74页
第75页
第76页
第77页
第78页
第79页
第80页
第81页
第82页
第83页
第84页
第85页
第86页
第87页
第88页
第89页
第90页
第91页
第92页
第93页
第94页
第95页
第96页
第97页
第98页
第99页
第100页
第101页
第102页
第103页
第104页
第105页
第106页
第107页
第108页
第109页
第110页
第111页
第112页
第113页
第114页
第115页
第116页
第117页
第118页
第119页
第120页
第121页
第122页
第123页
第124页
第125页
第126页
第127页
第128页
第129页
第130页
第131页
第132页
第133页
第134页
第135页
第136页
第137页
第138页
第139页
第140页
第141页
第142页
第143页
第144页
第145页
第146页
第147页
第148页
第149页
第150页
第151页
第152页
第153页
第154页
第155页
第156页
第157页
第158页
第159页
第160页
第161页
第162页
第163页
第164页
第165页
第166页
第167页
第168页
第169页
第170页
第17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