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语智慧
你生气,是因为自己不够大度;你郁闷,是因为自己不够豁达;你焦虑,是因为自己不够从容;你悲伤,是因为自己不够坚强;你惆怅,是因为自己不够阳光;你嫉妒,是因为自己不够优秀……凡此种种,每一个烦恼的根源都在自己这里。所以,每一次烦恼的出现,都是一个给我们寻找自己缺点的机会。
梦参老和尚法语
有的人跟你讲几个老和尚,这个和尚是我师父,那个和尚差一点,那个和尚好像没有我师父道德高。你的功德还没修好,罪已经造成了。你在三宝里面这样分别,哪个道德高?哪个道德不高?三宝平等的,不是你所能了解的。因为你的福德只能这样子,你就求菩萨加持你好了,不要起分别心。
禅语智慧
【知足少欲的陷阱】知足少欲是内心修持的结果,但警惕它很易变成我们懒惰的避风港和消极的挡箭牌。当时运不佳或是因为自己的懒惰而失去机会时,易成自己心灵安慰之借口;穷困潦倒时,给自己找借口,待到有机会贪求时,那种无止尽的贪婪与欲望又比任何人更强烈。渐渐,学佛成为逃避现实的一个途径。
大安法师
分别心就是第六意识的非常强的一种功能,当我们看到外境的时候,见闻觉知外境,他马上要分别,这是好、这是坏、这是美、这是丑、这是善、这是恶、这是我的熟人、这是我的陌生人,他马上分别,根据这个分别,来决定他的态度。
大安法师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却是三根普被、利钝全收。尤其我们看《楞严经》,从它世间的因果和出世间修道的因果以及修道过程当中出现的五十种阴魔的现象来看,更能体会到这个《念佛圆通章》对我们娑婆众生,尤其是末法时代的众生的重要性。
众生之家
「夫妻是缘,有善缘,有恶缘,无缘不聚」「儿女是债,有讨债,有还债,无债不来」善缘、恶缘、讨债、还债,皆因情缘因果所聚,请随缘善待。要想解脱人生的苦难、家庭的烦恼,应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坚信三世因果,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善待家人亲属,善待一切众生,善待世间上的万事万物。
禅语智慧
为人处事靠自己,背后评说由他人。有时我们太在意耳边的声音,决策优柔寡断,行动畏首畏尾,最终累了心灵,困了精神。就算你做得再好,也会有人指指点点;即便你一塌糊涂,亦能听到赞歌。能够拯救你的,只能是你自己,不必纠结于外界的评判,不必掉进他人的眼神,不必为了讨好这个世界而扭曲了自己。
天台子达照
《什么?什么》:你想到什么,你的世界就给你呈现什么!你做了什么,你的世界就变成什么!你看见什么,你的世界就是什么。什么样的人,就会生活在什么样的世界里;什么样的世界,就会生长出什么样的人。
天台子达照
《一本书》:生命就是一本厚厚的书,永远也读不完,也合不起来,必须一页一页不停地读下去。每天翻一页,每件事就是一个章节,每次生死就是一个故事。永远的连续剧,正在播放着你的精彩,或者自己看,或者别人看,或者现在看,或者将来看。自己是读者,自己也是作者。你现在读到哪里?写到哪里了?
大安法师
你受戒了,但是你去破戒,其恶果是不堪设想的。所以我们常常要发誓:宁可守戒而死,不可破戒而生。你每天要发出这样庄严的誓言。当那个五欲的尘境现前的时候,你这种戒的力量才能上来。
梦参老和尚法语
你如果是一位见什么都烦恼、爱发脾气,嗔恨心很重的人,你就要修慈悲观来对治。学着对一切人、事都慈悲,但那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做到的,要有正确的方法和恒心才行。
禅语智慧
一句无心的话,可能引起一场误会;一句道歉的话,可能平息一场战争;一句劝慰的话,可能治愈人的伤口;一句风凉话,可能让人恨你一生;一句公道话,可能让人感激一生;一句谎话,可能让你失掉人心;一句实话,可能让你威信倍增;一句直白的话,可能使紧张的气氛升级;一句赞美的话,可能化解一场危机。
济群法师
每个心念,每个行为,都会在身体或心理上留下记录,影响着未来身心健康和幸福。
星云大师
问:我时常为了别人的一句话而不开心,该怎么改变呢?答:所谓「耳不听心不烦,眼不看嘴不馋。」世间的好事,固然要去听、要去了解,如果是不应当听的话就不要听,听了可能会听出烦恼来。爱听是非,造成别人说你的闲话、批评等不好的音声都会跑出来,所以就听出麻烦来,很多事情不知道反而好。
大安法师
谁能证明这样遥远的地方有一个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呢?因为这太超出常人想象,是大不可思议之事。就如现在普通百姓听到飞碟现象、地外文明,也都感到很惊诧,他们本能地认为只有地球有人类,本能地以地球为核心来思考问题。
禅语智慧
一个人的心灵若是清净无染,即使身处困厄的境界,也不会有众多的烦忧;一个人的心灵若是不安、烦乱,即使身在山林天天静修,心也如同在闹市,不得安宁。因此,「维摩诘经」说:"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真正的净土,不在它方,也并不遥远,就是一颗干干净净的心。
梦参老和尚法语
有这种情况,太太很信佛,尽做素的,先生孩子不信发脾气,怎么办?应该给人做着吃,你不杀不吃就好了。你做的时候,念念往生咒、六字大明咒、地藏菩萨灭定业真言。死的动物都得到你超度了,都能结个缘,这不很好嘛。要有智慧啊,有智慧的人,学法学什么,他是解脱的;没有智慧的,越学毛病越多越束缚。
众生之家
人生,就是来受报、还愿、和发愿的。 ---- 圣严法师
禅语智慧
善人念佛,事半功倍。道德伦常是做人根本,五戒也属于道德伦常的规范,做人无愧是学佛的基址。道德不好,心行不正,则与佛心背道,岂能求得阿弥陀佛的愿力摄受?自心有障碍啊!要契入般若妙道,必须心口如一,言行一致,无论念佛还是做人,务求真修实干,切忌弄虚作假,如果自欺欺人,到末了悔之晚矣。
天台子达照
《如果有一天》:如果有一天你忘记了修行,而去放纵自己的情绪,放纵之后你要立刻回到修行的状态中,因为修行才是生命不竭的源泉。有一天你修行累了,而放下一切任性逍遥,逍遥之后你要养足精神,再度奋战在觉性的战场上,与无数魔军决一死战。有一天你得意了,千万要小心得意过后就是空灵的无住。
天台子达照
每天都很忙,心也不要忙,让心自在,让心灵无为、无伪、无违地生活着,就是最大的智慧,也是最大的福报!
梦参老和尚法语
从内心生起的烦恼,或外在环境影响所生起的烦恼,你要随起随对治,对治的时候,就是观心。你要用三宝的功德,用三宝所教导的法来对待。比如你观想身体,观想人身不净,人的好坏美丑都是你自己心的分别。我们就是一层皮,如果把这层皮换了,还有什么美丑。你要这样地思维、观察,你的内心就渐渐地明了。
大安法师
在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品位当中,中辈的三品往生,都是由持戒的功德往生的。你尽形寿把戒律持好了、持清净了,你把持戒的功德回向,能得到中品上生。那么你就是无论受五戒、八关斋戒、比丘、比丘尼戒,有一日一夜持这个清净戒的功德,加以回向,能得到中辈中品的往生资格。
禅语智慧
不懂时别乱说。懂得时别多说。心乱时,慢慢说。没话时,就别说。修行之路犹如苦口良药,吃得下去才能医治人生之疾。人生有多种顽疾:无休止的欲望,放不下的计较,莫名的寂寞,难言的苦衷。修行者在心灵的路上踩出一条坎坷崎岖的道路,于幽深之处觅得心灵的宁静,克制人生百病。生活如海,宽容作舟。
大安法师
你修行念佛一法不需要借助其他的方便:比如还要参究啊、还要止观啊、还要修多少多少福德啊、还要修多少多少禅定啊,这些都不需要,因为这句名号里面就有着止观、就有着定慧、就有着寂照。
达照法师
保持正面的念头,不要冲突,远离抱怨和焦虑,让自己深信因果,以感恩忏悔和博爱的心对待生活,一切都很美好!
海涛法师菩提心语
忍辱,确实是一种美德,不但能抑制人的瞋火,还能融化人与人之间的仇恨。如果一个修学佛法的人勤习各种法门,能将经论倒背如流,但却缺乏忍辱的修养,不能给众生欢喜心,常与众生起冲突,这样要如何度化众生呢?所以世尊在经典中处处劝人修行忍辱。--海涛法师
达真堪布
有的人供养佛菩萨,就像交易一样:我给你供养,你给我加持。还有的人想:“不做供养,佛菩萨会不会不高兴?我还是供养点吧!”这些心态都是错误的。不是佛菩萨需要供养,而是众生需要种福田。懂得这个道理再去做供养,不仅可以对治贪心和吝啬心,还可以给自己积累福慧资粮
海涛法师菩提心语
忏悔像法水一样,可以洗净我们的罪业;忏悔像船筏一样,可以载运我们到解脱的涅盘彼岸;忏悔像药草一样,可以医治烦恼百病;忏悔像明灯一样,可以照破无明黑暗;忏悔像城墙一样,可以摄护身心六根;忏悔像桥梁一样,可以导引我们通往成佛之道;忏悔像璎珞一样,可以庄严我们的菩提道果。--海涛法师
禅语智慧
你知道古时候最有福报的工作是什么吗?是摆渡的人。因为他们把人们从一个地方,平平安安地送到另一个地方,不论之后等着那些人们的是好事或是悲伤,能平安到达,才能有一个好的开始。所以我觉得自己现在能从事服务业,真是一种福气,能有这样的好福气要珍惜,方法就是把它爱分给别人。”
海涛法师菩提心语
不须深思熟虑就可以发现,万物的本性都是趋乐避苦。哪怕是一只小虫子,也会千方百计要逃离苦难,享受安逸。如果我们以一种唯利是图的浮滥方式来利用这些动物,即使不要去谈佛教的观点,就最基本的道德立场来看,也说不过去。生命不论贵贱,一切众生都有免于恐惧的权利。--海涛法师
大安法师
只要有众生的地方,就有阿弥陀佛的慈悲光明照射。众生无尽故,弥陀的光明无尽;众生无量故,弥陀的光明无量。
大安法师
我们不了解佛教的时候,不了解我们这个心念的不可思议的作用的时候,那么我们本能的就会去做一些不该做的东西,做不该做的事情是由于愚痴,就像飞蛾追求光明,飞蛾扑火,它认为是追求光明,然而这个火却把它给焚烧了。
微博精选
凡事不要怨天怨地怨他人,只怨自己心量不够大。
海涛法师菩提心语
经云:「罪性本空由心造,心若灭时罪亦亡,心亡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所以罪业如霜露,本无自性,若能以般若智慧的阳光去观照它,自然能够融化消除。
海涛法师菩提心语
名会消失、钱会花掉、青春会变老,这些世俗的东西就像一阵风似的,不能长久拥有,根本连抓都抓不住,而且还会成为烦恼的根源,所以我们要从修行,从思想和行为上来断除烦恼。--海涛法师
大安法师
做人和学佛都要有真诚心。在做人方面,孔子了达众生虚情假意的劣根性,故所提出的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就有"诚意"一条以修养身心。真诚方可参赞天地之化育,不诚无物。学佛更应真诚,具三心往生极乐,其中就有“至诚心”。
海涛法师菩提心语
学佛就是要把自己的念头调到最庄严,最高品质的状态。所谓「南无」就是一种完全的学习,翻译过来也叫「归命」,「归」就如同身在大海即将沉没,那时唯有观世音菩萨能帮助我们,所以嘴巴念着观音菩萨,希望赶快离苦,将生命托付在那地方,所以叫「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海涛法师
总171页:
上一页
下一页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第13页
第14页
第15页
第16页
第17页
第18页
第19页
第20页
第21页
第22页
第23页
第24页
第25页
第26页
第27页
第28页
第29页
第30页
第31页
第32页
第33页
第34页
第35页
第36页
第37页
第38页
第39页
第40页
第41页
第42页
第43页
第44页
第45页
第46页
第47页
第48页
第49页
第50页
第51页
第52页
第53页
第54页
第55页
第56页
第57页
第58页
第59页
第60页
第61页
第62页
第63页
第64页
第65页
第66页
第67页
第68页
第69页
第70页
第71页
第72页
第73页
第74页
第75页
第76页
第77页
第78页
第79页
第80页
第81页
第82页
第83页
第84页
第85页
第86页
第87页
第88页
第89页
第90页
第91页
第92页
第93页
第94页
第95页
第96页
第97页
第98页
第99页
第100页
第101页
第102页
第103页
第104页
第105页
第106页
第107页
第108页
第109页
第110页
第111页
第112页
第113页
第114页
第115页
第116页
第117页
第118页
第119页
第120页
第121页
第122页
第123页
第124页
第125页
第126页
第127页
第128页
第129页
第130页
第131页
第132页
第133页
第134页
第135页
第136页
第137页
第138页
第139页
第140页
第141页
第142页
第143页
第144页
第145页
第146页
第147页
第148页
第149页
第150页
第151页
第152页
第153页
第154页
第155页
第156页
第157页
第158页
第159页
第160页
第161页
第162页
第163页
第164页
第165页
第166页
第167页
第168页
第169页
第170页
第17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