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群法师
身体并非是"我",身体只是我们这一期生命使用的重要工具,它的使用是有期限的。我们既要正确认识它和我们的关系,不可执以为"我";又要努力维护,合理使用,以便能够正常工作,为我们实现暇满人生的重大意义服务。
济群法师
病,有身病和心病。身病,是四大不调引起的。心病,是贪嗔痴。凡夫都贪嗔痴的重病患者,了知到贪嗔痴的重大过患,治疗心病远比治疗身病更重要。
济群法师
贴上"我的"标签,带着强烈的执著,一切都会显得不同寻常;去掉"我的"标签,放下执著,一切都变得平常。
梦参老和尚法语
每一部经、每一部论,都告诉你修行的方法,像我们念「金刚经」的,有没有想一想「金刚经」说什么?你怎么样依「金刚经」修行?不注意这些问题,只念文字而已,念了三年还如是,一点转变也没有。学佛法要用到你的心上,去变化你的心,变化你的态度,一切全变,真信不疑,你再用起功来,比以前增加百倍。
济群法师
人间的情爱,是建立在渴求、执著的基础上。当你爱他人的时候,也在建立对爱的渴求和执著,这就要求双方要形成对应关系,并且能够保持专注和稳定,才能从中获得幸福。可是,在这充满无常和诱惑的时代,保有专注和稳定是很困难的。所以,今天的爱情会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得到幸福的难度也更高。
梦参老和尚法语
相信三宝的力量,不要怀疑。不然只责怪自己业障重,修得不相应,诚心不够,信心不诚实,做佛事的时候不一心,三心二意的,里头夹杂着很多的污染。我们不是以清净的信心学佛,而是夹杂着很多其他的杂染心来学佛,所以你得的果是杂染果;佛法的果德或者有,但中间夹着很多不如意的事情。
济群法师
人类发展科技,是为了更好的改善物质世界,做世界的主人。可是,随着科技文明的高度发达,人类的生活却越来越失控,世界的发展也变得更加手足无措。我想这是因为人类的德行没有跟上时代的发展,使得科技成果被人类的贪婪和欲望所利用。
济群法师
一个人的优点,会把他的缺点掩盖起来; 一个人的贡献,会把他的缺点保护起来,所以他想要进步往往更不容易。
济群法师
我们没有办法离开自己的认识看世界,却可以通过学习佛法改善自己的认识。当我们改变自己认识的时候,也就改变了世界。
梦参老和尚法语
有个故事大家应该知道,苏东坡的"心中有佛,看人即佛;心中有屎,看人即屎"。我引这个故事是要说明,我们看人家,你把别人当佛看、当佛想,你乃至给他合个掌、恭敬一下,你是对着佛了,你种大善根。你如果看他是个众生,乃至看他是地狱爬出来的,或者你骂他几句畜生、狗,你就造罪了。这个道理懂了吗?
济群法师
太多的情绪,使人失去纯真的情感;太多的知识,淹没了先天的良知。科技在发达,人心却在堕落。
济群法师
人的内心有太多需求,社会有太多诱惑,如果不是选择十分明确、果断,就很容易被外缘左右。有时我们会强调客观原因,其实关键因素还在自己。
济群法师
在轮回中,身份、角色都在不停的变换。我们今天虐待动物、伤害他人,有一天我们也会遭到同等甚至更严重的报应,到时候哭就来不及也。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学会将心比心,这应该是与人相处的基本德行,也是我们对待动物应有的同理心。
梦参老和尚法语
佛经上所提到的种种修行要义,一句阿弥陀佛就包括了!这个咱们讲过,一句阿弥陀佛就包括十大愿王,包括「大方广佛华严经」,包括的很广!
济群法师
因为有欲望,就会有期待;有期待,就会有压力;就压力,就会有焦虑、不安、烦躁,等等。当内心充满这一系列负面情绪时,幸福就没有生存空间了。
梦参老和尚法语
我从电视看到,当地震发生时,学校有个九岁的同学跑出去了又跑回来帮助同学;有的老师跑得快,跑了。我内心里想:一个孩子能想到同学,一个教学生的老师只想到自己。我们常说发菩提心,发菩提心就是救助别人;大悲心平常不容易显现,当灾难来时,灾难当头或者困难现前,你是想到自己啊?还是想到别人?
济群法师
父母生儿女,这是人尽皆知。然而父母又何尝不是儿女所生,因为生了儿女,也才成为父母。如果没有儿女,也就不存在父母这一身份了。可见,事物都是相对假立的。
济群法师
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人类拥有丰富世界知识、生存知识,而对于正确认识人生的知识、生命真相的知识,普遍重视不足,使得人们在知识丛林中迷失了自己。亲近善知识,学习佛教文化,可以帮助我们认识自己,开启智慧,找到正确的人生方向。
济群法师
无明制造的迷乱的心,使人活在一大堆错误想法和混乱情绪中,终日忙忙碌碌,只是因为内心不安和盲目需求。理性的审视,却看不到生命的目标和意义。思考前途,却让人觉得迷惘。看来不解除迷乱的心,生命是没有出路的。
梦参老和尚法语
我们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我们都是佛弟子,都有弘扬佛法的责任。因此,我劝我们的同学,要精进,在生、老、病、死、苦上,能够解脱、能够解决问题,才能帮助别人,别人求我们才能够帮别人,能做到这一步就很不容易!
济群法师
执著总在不知不觉中形成,需要警惕!如果被控,想要改变,就有难度了。
济群法师
能干的人,如果不是因为很有智慧,那就是特别聪明,凡夫心很发达,可以是一个优秀的凡夫,成功的凡夫,但要修行,想当一名菩萨,还得从头开始。如果执著于世间的身份和能干,充满着我执我见,就会成为修行的障碍。
济群法师
要了解到我们对事物的认知与事物实际存在的差别,我们要勇于否定自己,才能获得真理的洞见。
济群法师
当僧团缺少佛法,不能住持佛法、弘扬佛法的时候,就会成为佛教发展的障碍,就不再是真正意义上的僧团了。
济群法师
六度,是菩萨修行的六个项目。布施对治贪心,忍辱对治嗔心,智慧解除愚痴。持戒、精进、禅定,是息灭贪嗔痴的共同輔助修行。菩萨修习六度,在利他中走出迷惑的泥潭,带领无量无边的众生走向觉醒。
济群法师
心地宽容、开放,人生的道路就会越走越宽;心胸狭窄,斤斤计较,人生道路就会变得狭窄。路,不只是在脚下,也在我们的心中。
梦参老和尚法语
学佛的人,不论哪一批弟子,都是善根深厚的,很少性灵蒙昧的。有些迷惑深的弟子,就是钝根的。有些很聪明,一学就会,老师很高兴,愿意教他。有的很钝,教十遍、百遍,过去就忘了,乃至听都听不进去。要具足佛的大悲智慧、平等心,对于难教的弟子没有厌恶心,对于好教的弟子也不要放纵,一律平等施教。
梦参老和尚法语
我们听经的时候,如果做到专心的听、一心的听,你才能得到受用,才能得到利益。一心专心不是二心,二心是一面听经一面想事情,心里头想别的事情。一心就是心里头只有一个念头,什么都没有,只有听经的一个念头,其它的一些念都停止了,这叫一心听、专心听。
济群法师
当现实和理想距离较大时,接受现实,保持理想。进一步,改变现实,追求理想。那么,你会不断接近理想。如果一味抱怨,不仅于改善现实无益,也会与理想渐行渐远。一个终日抱怨的人,会被自己的抱怨越裹越紧,结果把理想晾在一边,成了空想。
济群法师
解放,是解除贪执,恢复心的自由和开放。
梦参老和尚法语
释迦牟尼佛最初在因地时,听到五十三佛的名字,他就辗转传诵;传给三千个人,这三千人又辗转传诵,就种下这么一个善根。能够闻到佛名号,赞叹佛的功德。这三千人,就是现在的贤劫千佛,仅仅是闻到佛名字的善根,后来都成佛了。诸位道友,现在恐怕不仅是闻到佛名,还学得很多,那就说明我们一定能成佛。
济群法师
佛教是心灵科学,重视心灵真相的探讨,重视心理规律的认识,讲究实验实证。佛教哲学对于心灵现象,心灵与世界的关系,有着系统而又深刻的论述。佛教禅修,帮助我们明心见性,转迷为悟,断惑证真,千百年来被无数高僧大德反复论证过。弘扬佛法可补现代科学之偏,可以为生命找到价值和出路。
济群法师
人生,不能主动选择改善,就得承受不良观念及习惯带来无尽的麻烦。可是,主动迭择要有智慧和勇气,否则很难跳出原有生命的轨迹。
济群法师
佛教把心理疾病根源,归结为贪嗔痴三种病毒。痴,是看不清楚自己和世界并形成错误认知,产至我和我的想法,这是烦恼产生的基础。贪,是对我和我的认定的内容过份依赖、贪执,这是直接引发各种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的根源。嗔,是自我对非我的一切所产生的隔阂、冷漠、对立、不接纳,乃至仇恨的心理。
梦参老和尚的法语
念佛、持咒,嘴上念,心里不念,有什么用呢?修行的圆满不在于表相的改变,不在于形式,主要是心的改变。
济群法师
生命是无尽的积累。多行善事,长养善心,就会成为善人;常行恶事,增长恶心,就成了不善之人。善或者不善的人格一旦形战,给未来的生命将会带来长远的影响。
济群法师
有位老先生来访,说年轻时全身心投入工作、事业,退休了生活变得苍白、空虚,白天无所事事,晚上担心这担心那,睡不好,心跳加速,血压上升。我想这应该是一个追求物质至上,忽视信仰,不重视精神生活的社会,必然会出现的普遍现象。
梦参老和尚的法语
求地藏菩萨、求观世音菩萨,你念十声不行,念一百声不行,念一千声不行,念一万声、十万声、百万声,念到一百万声,有点热呼气儿,一直念下去,绝对加持你。
总171页:
上一页
下一页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第13页
第14页
第15页
第16页
第17页
第18页
第19页
第20页
第21页
第22页
第23页
第24页
第25页
第26页
第27页
第28页
第29页
第30页
第31页
第32页
第33页
第34页
第35页
第36页
第37页
第38页
第39页
第40页
第41页
第42页
第43页
第44页
第45页
第46页
第47页
第48页
第49页
第50页
第51页
第52页
第53页
第54页
第55页
第56页
第57页
第58页
第59页
第60页
第61页
第62页
第63页
第64页
第65页
第66页
第67页
第68页
第69页
第70页
第71页
第72页
第73页
第74页
第75页
第76页
第77页
第78页
第79页
第80页
第81页
第82页
第83页
第84页
第85页
第86页
第87页
第88页
第89页
第90页
第91页
第92页
第93页
第94页
第95页
第96页
第97页
第98页
第99页
第100页
第101页
第102页
第103页
第104页
第105页
第106页
第107页
第108页
第109页
第110页
第111页
第112页
第113页
第114页
第115页
第116页
第117页
第118页
第119页
第120页
第121页
第122页
第123页
第124页
第125页
第126页
第127页
第128页
第129页
第130页
第131页
第132页
第133页
第134页
第135页
第136页
第137页
第138页
第139页
第140页
第141页
第142页
第143页
第144页
第145页
第146页
第147页
第148页
第149页
第150页
第151页
第152页
第153页
第154页
第155页
第156页
第157页
第158页
第159页
第160页
第161页
第162页
第163页
第164页
第165页
第166页
第167页
第168页
第169页
第170页
第17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