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群法师
自我是一种迷乱的感觉,家庭只是暂时的关系和存在。家在哪里?菩提家园是家,觉醒的心是究竟的家,把心带回家,那才是你真正的安身立命之处。
梦参老和尚法语
人生是无常的,这个生命给我们的机会不太多,大家要想在这个有限的生命中,享受无穷无尽的事业,很难!因此大家要掌握住时间,千万不要懈怠!放逸!一旦放逸,不论学也好,行也好,就不会运用了,不能够开悟,也不能得到智慧。
梦参老和尚法语
如果你在日常生活中,能够用三宝对治烦恼,或者人家骂你了,或者很生气、烦恼很重。我有一位道友,他烦恼很重,脾气性子非常急,说不了三句话就跟人家吵架。我就劝他说,当你在怒气上,想一想佛,想一想菩萨。他一试验,这么一想,心里就清凉了,就把怒火压下。我们好多人,当你要发气了,想一想三宝。
济群法师
一个人如果只是为自己活着,就别想他人为你无偿服务;如果是为大家活着,你的事大家也会当做自己的事。唯有我为人人,才能人人为我,自他和乐。
济群法师
不重视内在修养,追求外在的装修和打扮,结果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济群法师
人与人的关系很容易产生误解,如果再有一些别有用心的安排,简直就是糟糕透顶,所以,必要的信任显得特别难能可贵。可是如果没有诚信,又何来信任?没有信任,维护一种关系却是很辛苦的!
济群法师
心的本质,即是宇宙的本质。一个人只要没有活在狭窄的设定和执著中,他就能体验到生命的无限性;同时也能具足心包太虚,量周沙界的胸怀。
济群法师
学佛,是学习佛菩萨的智慧和慈悲。有了智慧,就能了悟宇宙人生真相,断除烦恼,得大自在。有了慈悲,就能接纳、宽容一切人,不再会有敌人,远离各种灾难。
济群法师
整容不如整心。容貌既便整好了,也只是一时的美,万一手术不成功,则身心受损,遗憾无穷。整心,把心灵的烦恼搞定了,你就会成为世界上最可爱的人,同时也是最快乐的人。
济群法师
烦恼、业力形成了各种家庭关系、社会关系,使人不断的自我折磨和折磨他人,轮回就是一个无尽折磨的过程。悲催啊!
济群法师
遇到有人嫉妒时,我们应该理解并包容对方。一是因为他正在遭受嫉妒的折磨,二是因为在让他心生嫉妒的某件事上,你是强者,而他是需要帮助的弱者。否则,他就无须通过嫉妒这种方式来发泄了。所有的嫉妒,其实都是遭遇挫折或自以为遭遇挫折后的应激反应。
梦参老和尚法语
诸位道友们都有困难,在人生当中不痛苦的没有。以后诸位道友,再遇到任何境界相,当你痛苦心里不顺,被人家冤枉了,这时候怎么办?你念观世音菩萨,求观世音菩萨给你加持,通达无碍。生活困难,念!念菩萨加持,你自然就顺畅。你可以感受到自己的力量,同时考验自己的力量,什么力量最大?心的力量。
济群法师
有人收藏了一辈子古董,老来为此烦恼。这些东西貌似很有价值,可是在生死面前,除了让你纠结不舍,实际上却一文不值。
济群法师
遇到任何伤害和不公平,都不要让自己的内心陷入嗔恨中,因为那样只是产生对立,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嗔恨心只会加强对立冲突,嗔心是不能止息嗔心的,唯有慈悲接纳,才能化解嗔心。
济群法师
人本来很容易幸福、快乐,因为培养了过多的需求,以及对拥有的贪执产生的许多烦恼,所以才变得不容易幸福、快乐。
济群法师
佛说一钵水有八万四千虫;说人体是虫聚,有不计其数的寄生虫依附着。喝水的时侯要念佛念咒,心怀救度。吃饭时,要想着给身上寄生虫提供营养,使他们得以生存。
梦参老和尚法语
你打开这部经,读的时候非常欢喜,很熟悉就像读过一样,这个应当懂;打开很生疏,字还不认得读起来磕磕巴巴。读经是告诉你方法,那是文字,它有道理在里头呢!你光想读文字不读它的道理,你怎么能读呢?不是越多越好,明白最好。你读了很多一点也不懂,你把三藏十二部念下来有什么用,解决不了问题。
济群法师
有福报,还要有享用福报的能力。许多人有福报,并不幸福,不是因为没有时间享用,就是没有心情享用。当然还有滥用的,会带来后患无穷。
济群法师
在轮回中要混得好,福报是不可缺少了,但如果缺乏人生正见及相应德行,福报就会成为做恶的助缘,不仅给社会造成伤害,同时也给自己带来恶报。
济群法师
勇敢、忍耐力强,能让大的痛苦化小。少欲、少烦恼、没有压力,很容易开心、快乐。
梦参老和尚法语
为什么「心经」叫观自在?观自在是自己修,"照见五蕴皆空",一步一步一步修,全是空的。因为空了心里才无挂碍,因为什么挂碍都没有了,才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那是六百卷「大般若经」的心脏,这是自修啊!完全自修。「心经」所说的话,就是观自在菩萨自己修,所以他自在。修到什么?都是空的。
梦参老和尚法语
一定要相信业果不失,千万别做错事儿,没心眼的事儿不做。如果我们不知道这是恶的,糊里糊涂做了,这种业好消,念经就消了,这是无心之过。在世间的法律,凡是无心的,它给你减刑;佛法更是了,你不是有意,你是善心做恶事的。善心做恶事的也很多啊,但是,要受果报。善恶因果一定要分得很清楚。
济群法师
一个再好的人也有缺点,如果有人别有用心,将他的缺点无限扩大,很有可能被当做坏人;相反,一个再坏的人,身上也不可能没有优点,如果有人片面宣染他的优点,很有可能被认为是好人。人的认识和语言都有很大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学会智慧的听话很重要,否则每天都会活在自我欺骗和被人欺骗中。
梦参老和尚法语
大家都知道「嗡嘛呢叭咪哞」,什么意思?翻成我们汉话、华言叫什么?白莲花。白莲花是六字大明咒的意思,取它的密义,它生长在污泥当中,又干净又清洁又香,但是它的根可是在污泥当中。我们在众生界当中是污染的,佛是清净的;但是佛生在众生当中,不是天上掉下来或地上长的,你必须得度众生才能成佛。
梦参老和尚的法语
觉知前念起恶,能止后念不生。
济群法师
朝圣,走近佛陀,走向生命觉醒的旅程。朝圣,可以净心,在虔诚中净化身心。朝圣,朝礼圣地,也能唤醒心中的神圣。朝圣,了解佛菩萨事迹,向佛菩萨学习,以佛菩萨为榜样。朝圣,忆念佛陀功德,念念融入到佛陀无尽功德的海洋中。
济群法师
居安思危,是要我们在安定、舒适的生活中,想到我们内心还隐藏着制造不安定、不舒适的烦恼。没有解除生命的迷惑和烦恼,所谓安定、舒适只是一时的假相。
济群法师
一个人只在乎自己的痛苦,就会陷入到痛苦的深渊里去;如果学会关心别人的痛苦,就会从痛苦中走出来。
济群法师
无常,让我们知道一切都可以改变。只要努力创造因缘,一切美好的人生果实,都有可能发生。无常,说明一切都在变化,吉凶祸福自有因果,生老病死乃是自然规律,这样我们就能坦然面对各种人生的不幸。
梦参老和尚法语
修什么?修神通?修观?“神”者就是自然的心,“通”者就是你的智慧,慧是一切通达的,其他的神通都会失掉的。那种神通只会害你,对你没有帮助。佛为什么制止比丘,不让他说?大菩萨有神通,你能够现神通利益众生,但是不能让众生知道你在现神通;如果知道你现神通,是犯错误的。
济群法师
病毒的种类无量无边,但都不外乎是贪嗔痴的不同演变,佛陀发明了戒定慧的杀毒软件,可以从根本上消灭贪嗔痴的病毒。一切佛法都是帮助我们了解内心的病毒情况,修学佛法便是安装杀毒软件和进行杀毒的过程,从而使我们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健康者。
梦参老和尚的法语
学僧问师:"如何修道"? 师答:"道者?心也。 修道即是修心,心中不贪,不痴,则意不颠倒! 修身修口很容易,修心则甚难。 练习对治,减少,贪欲之心, 则近道证果不远矣!"
梦参老和尚法语
我们距离成道的道路还远得很!我们仅仅是初步入门而已了。我个人对我的生死没把握,现在老了病了就转不动了;不能叫它不病,不能让它不老。
济群法师
要名要利的人,会为了名和利做事;不要名不要利的人,才能为自己的理想活着。
梦参老和尚法语
佛法简单说,就是明白的方法、解脱的方法,解脱就是什么也束缚你不了。譬如现在老了,假使你一天欢欢喜喜的,管他老了小了,一样的;你一天愁眉苦脸想这、想那,老了,你能改变吗?你改变不了,怎么对治它?我就不改变,随着你去,高高兴兴的,活的自在,那样就可以少很多病,少很多烦恼。
济群法师
小孩子会问:人死了到哪里去?天空有没有尽头?星星会不会掉下来?长大了关心,上学、工作、结婚、生孩子。有些老年人只关心三餐饭。真是小孩关心大问题,大人关心小问题。
济群法师
每个生命都具本初的智慧,都有自救的能力,这和任何宗教、文化没关系。佛陀只是一个发现者、实践者,佛陀在菩提树下体证到了这种智慧,完成了生命的改造,成为觉醒的佛陀。佛法是帮助我们认识这种智慧、体悟这种智慧的教育,是迷惑走向觉醒的教肓。
济群法师
佛教讲人生是苦,是要我们接纳人生存在各种痛苦的现实,勇敢面对,用智慧探求痛苦的原因并给予究竟的解决;相反,对痛苦恐惧、?避、麻醉、转移的态度,只会让痛苦变得更加复杂。
总171页:
上一页
下一页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第13页
第14页
第15页
第16页
第17页
第18页
第19页
第20页
第21页
第22页
第23页
第24页
第25页
第26页
第27页
第28页
第29页
第30页
第31页
第32页
第33页
第34页
第35页
第36页
第37页
第38页
第39页
第40页
第41页
第42页
第43页
第44页
第45页
第46页
第47页
第48页
第49页
第50页
第51页
第52页
第53页
第54页
第55页
第56页
第57页
第58页
第59页
第60页
第61页
第62页
第63页
第64页
第65页
第66页
第67页
第68页
第69页
第70页
第71页
第72页
第73页
第74页
第75页
第76页
第77页
第78页
第79页
第80页
第81页
第82页
第83页
第84页
第85页
第86页
第87页
第88页
第89页
第90页
第91页
第92页
第93页
第94页
第95页
第96页
第97页
第98页
第99页
第100页
第101页
第102页
第103页
第104页
第105页
第106页
第107页
第108页
第109页
第110页
第111页
第112页
第113页
第114页
第115页
第116页
第117页
第118页
第119页
第120页
第121页
第122页
第123页
第124页
第125页
第126页
第127页
第128页
第129页
第130页
第131页
第132页
第133页
第134页
第135页
第136页
第137页
第138页
第139页
第140页
第141页
第142页
第143页
第144页
第145页
第146页
第147页
第148页
第149页
第150页
第151页
第152页
第153页
第154页
第155页
第156页
第157页
第158页
第159页
第160页
第161页
第162页
第163页
第164页
第165页
第166页
第167页
第168页
第169页
第170页
第17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