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礼旭老师菁言录
快乐与否绝不是外面的东西,快乐不是拥有得多,而是计较得少。计较得多,就一定不是快乐的人。
蔡礼旭老师菁言录
有时候我想到上一辈的人,他们是怎么撑过来的?我们这些年轻人现在那些辛劳真的是微不足道。结果付出的那么少,抱怨是上一辈的不知道多少倍,你说这其中的差异在哪?在人生态度。上一代的人有道义,所以该他做的事情无怨无悔。我们这一代人没道义,特别会计较,付出一点就很多埋怨、抱怨出来了。
蔡礼旭老师菁言录
在每一天处事待人接物当中,都能为人着想,都能尽心尽力去做,这个善就是圆满的了。我们在行善的时候,但求尽心,不要去比较大小。哪怕走在路上看到一个纸屑,我们都是马上去把它捡起来。善没有大小,对自己来讲,行善绝不是做给别人看的。在人家没看到的时候,我们任何小善都能做到,这个才是真实的。
蔡礼旭老师菁言录
孟子讲,人生有三乐,那给我们一个真正幸福,一个很好的方向。「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人时时跟父母兄弟的情感终身都如此。还有「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这一生不做任何的亏心事,一定会有那种俯仰无愧的快乐。这样的人不会得忧郁症,不用吃安眠药。第三个快乐,「得天下英才而教之」。
蔡礼旭老师菁言录
很多人就说看到别人犯错,心里就很难受,每天都一直盯着别人的缺点在看,内心愤愤不平,所以在这个社会当中很多人是愤世嫉俗,每天茶余饭后数落别人的缺点。当我们在批判别人缺点的时候,事实上我们的内心不平静,内心愤愤不平跟学问是背道而驰,所谓“学问深时意气平”,一个人学问愈深愈应该心平气和.
蔡礼旭老师菁言录
《礼记.曲礼上》开篇就写道:“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这四句圣贤之教,现在人有没有犯?“傲不可长”,人只要傲慢心一起,就没有办法受教,很难再成长,而孩子从小就傲慢,这一生很难有大作为。
蔡礼旭老师菁言录
孟子讲:“声闻过情,君子耻之。”就是一个人的名气超过了他的德行,这是君子觉得很羞耻的事情。所以有没有名气,这个不是一个读书人要去追求的。
蔡礼旭老师菁言录
一个人对人无礼,一回到源头,他对父母一定不恭敬。所以《孝经》讲的,“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孝道启发人的性德,孝心开,性德就开始流露了,所以爱敬是一个人本有的性德。假如爱敬没有办法提起来去对待他人,一定是孝道还有亏。
蔡礼旭老师菁言录
爱惜身体是力行孝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弟子规》也说:“身有伤,贻亲忧”,看经文好像都是自己的事,事实上自己跟别人是互相关联的,是息息相关的。当我们自己身体搞不好,一定会令至亲替我们担忧,我们能保护好自己的健康,也是在力行孝道。
蔡礼旭老师菁言录
孔子在《论语》里有一句教诲:“父母唯其疾之忧”,父母最担忧的就是孩子有疾病和孩子从小养成坏习惯。“疾”,我们可以当作生病看,也可以当作坏习惯、坏毛病看。爱整洁的人,身体才不容易生病,生活有规律,也是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你做事谨慎,就不容易犯很多过失,这也是让父母能安心、放心的另一因素.
蔡礼旭老师菁言录
以至于从自身来讲,继续追名逐利,不断恶修善,可能我们造作的罪业,就夺走了我们的寿命,我们的福气了。到时候,金钱是没有办法换回寿命,没有办法化解灾难的。所以真正懂得这个道理,行孝要及时;行善,断恶修善也要及时。
蔡礼旭老师菁言录
由于欲望的膨胀,就必须以赚钱方式来满足欲望,所以每天为了钱就像战场一样,跟别人竞争,击败别人,我才有钱可赚。很多西方家庭从年轻到老都是负债生存,都是先买再说,往往当他的工作出现不稳定时,所购买的东西都将发生变化,有的房子被收回,很多大的开销到最后付不出来,把家庭搞得一团乱。
蔡礼旭老师菁言录
什么是家?有温暖的地方、有情义的地方、不分彼此的地方,那才是家。
蔡礼旭老师菁言录
天下要安定,夫妻相处是关键所在。孩子有沒有健康健全的人格,取决於夫妇的相处。夫妇恩爱,孩子就知道什么叫道义;夫妇不和,孩子这一生就很难信人跟人能和谐。
蔡礼旭老师菁言录
古人讲得好,“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我们首先要恭敬别人、爱别人,自然能够感得别人爱敬我们。
蔡礼旭老师菁言录
“欲不可纵”,玩物丧志,现在有很多孩子都被电视、网路游戏害苦了,铁证摆在眼前,但是父母、老师、社会都无法解决这些问题。“志不可满”,现在的孩子没有志向,常常游手好闲,觉得好无聊。“志当存高远”,一个人应该有高远的志向,有了志向的人生才会过得很充实,才会时时觉得要提升自己.
蔡礼旭老师菁言录
孔子说:“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什么意思?如之何就是怎么办,怎么办?一个人遇到什么事情不会想怎么办?该怎么办?不会主动解决问题,没有这个态度的话,那夫子说,我也拿他没办法。为什么?“天助自助者,天救自救者,天弃自弃者”,自我放弃谁也帮不上忙。
蔡礼旭老师菁言录
有些孩子从小学了英文,学了一些才艺能力,长辈就带着他到处表演,这在孩子小小的心灵会觉得自己怎么样?“大人都给我拍手,大人还说要跟我学习,我好厉害!”好话听多了,建议的言语就听不进去,当然越大越退步。这样的体会,我也是从自己和他人的身上看到的,所以,称赞人要用理智,要用智慧。
蔡礼旭老师菁言录
我们劝导别人没有效果,就要理解问题不在对方,而在自己。我们处处反省自己,那劝诫别人的智慧就会愈来愈高,别人就会感受到我们的真心诚意,一定会转过来。我们要抱持一个态度,假如别人不听我们的劝告,是因为我们“德未修”,所以“感未至”。
蔡礼旭老师菁言录
要让孩子因马虎误事而承担责任。我们帮孩子收拾他的过失,他就会觉得往后都有人帮他。他以后娶太太,你要帮他筹钱;他要买房子,你也要为他安排。你要帮他到什么时候?这样的人生会累死。可能你眼睛要闭上的时候,还在想帮孙子买什么东西!
蔡礼旭老师菁言录
培养孩子的好习惯要从这里下手。 有个小孩在家里从不扫地,一位长者就对他说:"你家里这样脏,为何不扫一扫?"他就说:"我的手是用来扫天下的。"口气大不大?很多小孩也说以后要当大官,要当大企业家,结果他的房间乱七八糟.连自己的屋子都扫不好,岂可扫天下?同理,连个屋子都整理不好,如何去当企业家?
蔡礼旭老师菁言录
“骄”是骄傲,傲不可长。人一骄傲,不但学问上不去,无形中也断了自己贵人的因缘。一个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喜欢交往什么样的人?谦虚的人!你只要傲慢,这些人就会离开你了。
蔡礼旭老师菁言录
父子之间一定要讲诚信,假如你随便答应孩子,后来又反悔,那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就会下降,所以父母对孩子要言出必行。
蔡礼旭老师菁言录
讲话最容易积福,也最容易折福。所以话到口边留半句,想一想,这个是为后代谋福利了再讲;讲出去有伤仁厚,那就不要讲了。
蔡礼旭老师菁言录
道在哪里?道绝不是高深莫测,道在生活的点点滴滴当中。孝心是道,真诚心是道,恭敬心是道,仁慈之心是道。
蔡礼旭老师菁言录
“人”是什么?主要是指人心。它是不能分开的,人心一善,身体健康,然后风调雨顺。福地福人居,这个人善良,这个地方都受好的影响。人心一恶,什么癌症都有,三十年前哪有这么多癌症?结果现在这些疾病越来越多。
蔡礼旭老师菁言录
中年要造福,在家庭中,夫妻和睦,孝顺父母,以培养孩子的德行根基;在社会、工作上,尽心尽责尽力,这就是中年造福。晚年享福,在晚年,父慈子孝,子女成才,儿孙满堂,身心健康,尽享天伦之乐。晚年享福才是真正的福报,这也是人生的真正智慧。
蔡礼旭老师菁言录
人生要时时拓宽自己的心量,用一分宽恕的心去对人。当我们觉得烦恼很多,看谁不顺眼,看谁又很难受的时候,问题绝对不在别人,问题在自己。你只要心量一拓宽,障碍就去除。
蔡礼旭老师菁言录
“见不贤而内自省”,我们现在因为学传统文化学的比较晚,成年才学,所以有时候看不到问题。这叫习气使然,浑然不知,发觉不了。当局者迷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当看到别人的问题,马上回光反照,我有没有跟他同样的问题?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所以好也是习惯,坏也是习惯,等这个不好养成习惯,再拉就累了.
蔡礼旭老师菁言录
一个人的痛苦,根源在哪?在迷惑、不明事理,他思想错误是他痛苦的根源。“知足常乐”,知足的人就不痛苦了,贪心的人给他再多的东西,他还是痛苦。所以唯有透过教育,让他转迷惑为觉悟了,他才能根本解决痛苦。
蔡礼旭老师菁言录
好的习惯要从小培养。 孩子做人做事的能力,一定要从小扎根。一些成功的企业家都有火眼金睛,一眼就能看出一个人做人做事的态度。有人觉得:“我有大学、硕士文凭就可以找到好工作”,但假如他做人处事不好,很难被优秀的企业家录用.为了孩子往后有机会到一个有前景的企业工作,现在就要为孩子打好根基.
蔡礼旭老师菁言录
面对自己的习气、欲望的时候那就要刚,没得商量,就像毒蛇啮指,接下来,下一个念头,怎么样?刚好佩了一把宝剑,唰!就要把它砍断,不然它就要伤及你的身命了。相同的,习气放纵了就要伤及我们的慧命。一个人为什么不能够成就学问?都是因循茍且,不肯面对严重的习气,才变成这样的。
蔡礼旭老师菁言录
人这一生最幸福的就是有好的父母,好的兄弟姐妹,你这一生不管遇到什么样的挫折、困难,只要回到这个溫暖的家,马上烟消云散,他们是毫无保留的帮助我们。
蔡礼旭老师菁言录
财色名食睡这些欲望得到满足,那好比是刺激,它不是真正的喜悦,真正的喜悦是人内心当中契入本善而感到无比的欢欣。
蔡礼旭老师菁言录
现代人讲话讲得很快,好像见到人就是一见如故,话停不下来。一个人要改变自己急躁的个性,就要从说话开始,这是最简单的方法.
蔡礼旭老师菁言录
没有学礼的人,他的人生就会增加很多阻力,因为一失礼,人家就不会帮助他,甚至于还会障碍他。假如我们时时处处都对别人很有礼貌,就会增加很多帮助我们的助力。
蔡礼旭老师菁言录
我们交朋友,道义是本,利益是末。现在好像都有利可图了,才有这个关系;沒利可图,变成陌生人了。那这样,朋友之间那个情义就非常淡薄了。我们就体会不到古人讲的一句話,「人生得一知己,死而无憾!」什么味道?
蔡礼旭老师菁言录
西方不讲求孝道,孩子成年以后,跟父母的联系就少,当父母晚年时,几乎就失去联系。如果孩子来看他一次, 老人家会说:「我好高兴,我的儿子还没有把我忘掉。」我们听到这样的话,内心觉得非常可悲,做人连孝道都忘了,一生汲汲追求的只是物质享受,这样的人生太空虚。
总171页:
上一页
下一页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第13页
第14页
第15页
第16页
第17页
第18页
第19页
第20页
第21页
第22页
第23页
第24页
第25页
第26页
第27页
第28页
第29页
第30页
第31页
第32页
第33页
第34页
第35页
第36页
第37页
第38页
第39页
第40页
第41页
第42页
第43页
第44页
第45页
第46页
第47页
第48页
第49页
第50页
第51页
第52页
第53页
第54页
第55页
第56页
第57页
第58页
第59页
第60页
第61页
第62页
第63页
第64页
第65页
第66页
第67页
第68页
第69页
第70页
第71页
第72页
第73页
第74页
第75页
第76页
第77页
第78页
第79页
第80页
第81页
第82页
第83页
第84页
第85页
第86页
第87页
第88页
第89页
第90页
第91页
第92页
第93页
第94页
第95页
第96页
第97页
第98页
第99页
第100页
第101页
第102页
第103页
第104页
第105页
第106页
第107页
第108页
第109页
第110页
第111页
第112页
第113页
第114页
第115页
第116页
第117页
第118页
第119页
第120页
第121页
第122页
第123页
第124页
第125页
第126页
第127页
第128页
第129页
第130页
第131页
第132页
第133页
第134页
第135页
第136页
第137页
第138页
第139页
第140页
第141页
第142页
第143页
第144页
第145页
第146页
第147页
第148页
第149页
第150页
第151页
第152页
第153页
第154页
第155页
第156页
第157页
第158页
第159页
第160页
第161页
第162页
第163页
第164页
第165页
第166页
第167页
第168页
第169页
第170页
第17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