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敏上师
【尊重修】对所修的法,恭恭敬敬地学修,没有慢、懈怠心、怠慢心。这个不容易。,那些“老皮参”,搞疲了的,对法没了恭敬心,滋生慢心。一般的人,稍微有点名闻等等,恭敬的人多了,好话听多了,就骄慢起来了。这样,以后的成功就没有了,以后再进步就没有了,到此为止,甚至还会退。
智敏上师
【破戒与破见】破戒的人,比破见的稍微好一些;破了见比破戒还严重。为什么原因?单单破戒,还可以忏悔,假使破了见,那就是恶性循环了,从邪入邪,邪知邪见,根深蒂固,永远没有超脱的时候。
智敏上师
【闻思时应该注意什么?】 不要贪着时间,一天到晚背书:“我多下点功夫背,总会好些。”疲劳的时候,就得要休息;心太散了之后,就得要修定。这样子效果才会好。你如果一股劲,用个单调的方法,结果适得其反:神经衰弱。不但记忆力差了,甚至晚上睡不着觉,身体也垮下去。过分紧张,就产生这些毛病。
智敏上师
【定业】经常做的,天天如此的。假使吸烟,天天吸、天天吸,虽然不是大坏事,但是这个决定感果,因为它是习惯势力了。习惯势力最可怕,它能够造成一个决定感果的决定性。
智敏上师
行苦,炽然不息,唯不自在。一切法不断地生灭、生灭、生灭。它生灭又不是听自己话的,是听了烦恼、业的指挥在生灭的,你一点也没有自在权。你想这么,它偏偏那样子。我们事情做得疲倦了,坐下来休息一下“啊,很舒服”。行苦却不给你休息的,不断地刹那刹那刹那生灭,你想歇一会都不行的。
智敏上师
【持戒有什么作用?】一切的庄稼都要依靠地(田)才能够生长。有了地之后,你好好地以水、肥料去浇,它就自然地生长。同样的,依戒这个地,我们用悲心的大悲水去灌浇他的时候,一切殊胜的善法,白法,都能够生,能够长,就像地里边种庄稼一样。
智敏上师
知道哪些是该取的,哪些是该舍的,你才能行持。你要知道这些取舍的道理,就要听闻正么。所以说追到根,还是闻法的重要性。就是说我们要行持,根源还是要好好的听闻。
智敏上师
【先分别诸法,后说毕竟空】先要把所有的法都很清楚地分别明白,就是《心经》里面的“照见五蕴皆空”。你要在空之前,先把五蕴是什么东西分别得清清楚楚,再说它的自性空。如果对它的本身还弄不清楚,那么什么自性空呢?那是无的放矢。
智敏上师
行持跟智慧两个是平行的。片面地追求智慧,不重视行持的,不但是效果不好,而且智慧也大不了。为什么?障会来,身体会垮,神经会衰弱,学不进去了,所以说这些决定要配合。什么事情都是因缘和合而成,少一个因,少一个缘就不行,你强调了这一边,偏偏适得其反,效果不是你理想的,而且是反面去了。
智敏上师
【菩萨的加被,从不离去】菩萨的加被一直都存在,不因为你求或不求而多了或者少了。但是,你自己皈投求救(的多少),决定了你能获得的是多还是少。
智敏上师
【如何求财?】想要钱多,就多布施、供养,并且内心断除贪财的心。
智敏上师
【奴隶】我们的心把我们掌握了,我们要它做什么,它不听话的。这个心自己也没有个主宰,起什么烦恼就做什么坏事,心是听烦恼的。那就是说我们都是烦恼的奴隶。做了那么久的奴隶,苦吃的够了,那该要自己作主。
智敏上师
有些人自卑感很重,看不起自己,什么都不想做;但也有些人我慢贡高,看不起人家,认为这事情我做得很好,你做不来的,你永远是跟了我后面跑的人,对人家轻视。一切众生都有佛性,不要轻视人家。今天你所轻视的人可能以后比你早成佛,还得要他来度你,不要轻视人。
智敏上师
佛教是讲孝顺的。经上说,在父母面前,稍稍地做一些不善的事情,得极大的苦报;稍稍做一些供养的事情,得无量的福报。这就是说,虽然父母不是圣者,但你在他们前面培福、造罪也好,同样会感得无量无边的果报。
智敏上师
你要么不修行,要修行非要戒不可,一时也不能离,哪怕梦中也不能离戒。
智敏上师
【烦恼的根子】烦恼是造业的根本,由烦恼推动身口意造业,造了业就要感果,在轮回之中不能出离。我们要出离,当然要断烦恼。烦恼的根子在哪里?就是我执及法执。这两个执,如果没有般若的利剑把它斩断,它是消灭不了的。
智敏上师
你发的是世间的心,求财求福的,那谈不上三乘,最多是人天乘。能够避免三恶道,在人天里享到一些福报,这个不属于修行的,只能属于人天乘。
智敏上师
尽量总是把父母想在前头,把自己想在后头。自己享受的东西就先想:这个父母还没有吃过,他先吃;他不要吃了,我再吃。还有其他的,用的、穿的,都是一样。
智敏上师
【万善同归】只要你的心回向的是西方净土,一切善都能够帮助你生西方,不一定局限于一句南无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是得念,是主的,主修;助修就是其他的梵行,一切布施、精进、持戒、般若波罗密多,乃至磕一个头,烧一个香,点一个灯,这些功德一切回向极乐世界的话,这个功德大,将来就品位高。
智敏上师
【忏悔时应具备怎样的心态?】三个人同时吃了毒药,一个人已经死掉了,一个人快死了,还有一个人没有死掉。没死的那人,他心里非常之恐怖,赶紧求方法把这个毒解掉,或者吐出来。同样,自己做了坏事,将来要受大苦报,赶快要把这个坏的心除掉,这样子迫切的心情,追悔力量才大,才能够真正的忏悔。
智敏上师
真正的修行,从菩提道次第的下士道开始,那是要把现世的那些追求要放下,至少要放到后世去,对现世一切不要去追求,这样才能进入修行的下士道,而着眼于现世的连下士道都谈不上。
智敏上师
做弘法利生的事情,慈善事业也好,赠送经书也好,你做这些事情是不是为了出名,要做名人名家名僧,使人家知道你这个人好、赞叹你?是不是有名利的心在里边作怪?如果有这个心的话,那离开菩萨道不可以道里计了,根本就谈不上菩萨道。
智敏上师
有个小孩,经常骂他母亲:“你没有本事,你看人家做生意发财,我们家里苦得不得了。”经常跟他母亲吵架。这是你自己没有福报!你为什么不投生到大富家里去呢?偏偏找了这么个母亲,你还跟她吵!本来自己没有福报,又对父母造业,造下大罪,将来更苦,恐怕这一生的后辈子就会更苦。
智敏上师
学佛持戒的目的是要断烦恼,烦恼的根子是我执。有些持戒的人脾气很大,什么人都看不顺眼,批评人。这个我慢贡高就错了。这是我执极端的表现,跟修行证道是背道而驰的。
智敏上师
单闻不修,这个闻不是圆满的闻,是质量不高的闻,是有欠缺的。闻的目的是要修的,你闻了之后不修,这个闻不是圆满的闻。
智敏上师
学法要去烦恼心,才能学到手。《俱舍》谓入道之二甘露门:一、不净观,二、数息观。淫贪不除,法益难得,至少要持五戒,否则易着魔。由戒方能入定,由定乃得智慧,望珍重暇满,好自为之。
智敏上师
持戒者哪怕走路,脚下所踩过的灰尘,天人也要恭敬顶礼,拿去当作福田而行供养。所以,持戒者是最殊胜的种性。
智敏上师
要看到犯戒以后将来的后果,是很猛利的极大的怖畏。堕恶趣,很难受的。所以即使那些小的过失,虽然小也要断,因为小的过失会感得很大的果报、苦果。不要因为这个戒很小,就忽略了不去管它。可断的那些过失,即使很小也把它断掉,因为它能感猛利的大怖畏。
智敏上师
【富贵的窍诀】有所求,就求不到,无所求,就来了。你要求财,拼命地守财、拼命地赚钱,甚至于要占人家便宜,以为这样钱多,反而犯了盗戒,越来越穷。如果你不在乎钱,不但自己多少不在乎,甚至于人家有困难肯帮助人家,这样子,你钱就越来越多。这个如果你有体会的话,非常灵验。
智敏上师
【佛恩】我们的饮食从哪里来?都是从布施、供养而来的。凡夫是贪着自己的利益,有东西自己享用,不知道布施、供养的。布施、供养从我们凡夫的烦恼心是生不起来的。能够知道布施、供养,都是佛的教化。直接的、间接的追溯上去,都是佛的恩。
智敏上师
【偏见】一般的凡夫就会偏,朋友也好、同事也好,对你特别要好的你会偏心,包庇他、偏护他等等。对于不相干的、不欢喜的人,什么倒楣的事情都往他推。哪里偷了东西,可能就是那个人。反正你恨的人就是怀疑的人,你欢喜的人偷了也不是他。这是众生的偏见,带了感情的。佛没有这些。
智敏上师
【怎样的心态去做供养,可以最大化我们的福报?】“三宝对我们有极大的恩德,施予我们最大恩德的是三宝。”——以这样的意乐心去修供养,得到的福报无量无边。
智敏上师
我们多生多劫好不容易碰到这个暇满的身体了,“今得此身闻正法,获大利益宜修学”,这个身体得到之后,千万不能糟蹋了,用来吃喝玩乐的话,下辈子到三恶道去了,把以前多劫多生的辛苦修持都白白费掉了。所以说要怎么样呢?要好好地修学。要得到最大的利益,就是成佛度众生了。
智敏上师
【佛教为什么会在印度毁灭了?】佛教在印度的毁灭,并不是佛教胜不过伊斯兰,就毁灭了;实际上是我们的善根没有了,佛教就毁灭的。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世界是“五浊恶世”,如果你善根具足,就像《维摩诘经》里说,释迦牟尼佛足趾一按,当下这儿就是释迦牟尼的净土。
智敏上师
【业如有糠的米】业是米,烦恼是糠。米有糠包住的话,丢在地下能生芽;业有烦恼滋润的话,它能招异熟果。反面来说,造了业,没有烦恼滋润它,不一定招异熟果。--我们求解脱,就是靠这个法则,如果没有这一条宇宙规律的话,解脱就成了不可能了。
智敏上师
【怎样才能出轮回?】我们要出轮?,第一要把清净的出离心生出来,什么叫清净出离心呢?干干净净的、一点没有带烦恼痕迹的、彻底要脱离三界的心,这个生起之后,解脱才有希望。一切法都是有因有缘,你因都没有,果从何而来呢!
智敏上师
有些人做世间俗务非常精明,脑筋很灵,因为无始以来串习太多了,一学佛法,学不来了,反应又慢,记也记不住,这种情况,肯定是往昔在三宝面前造了很重的恶业。怎么忏悔呢?以恭敬三宝来忏悔。
智敏上师
【静,是心的营养】白天纷乱的事务中,一般人很难做到一边是乱的事情,一边是心静如水。乱得一塌糊涂,乱完了,那你一天当中给它静一静,它就能够有个很好的营养。就像我们吃饭,不吃饭的话,你的身体就会受不了,没有营养;心也是需要营养的。
总171页:
上一页
下一页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第13页
第14页
第15页
第16页
第17页
第18页
第19页
第20页
第21页
第22页
第23页
第24页
第25页
第26页
第27页
第28页
第29页
第30页
第31页
第32页
第33页
第34页
第35页
第36页
第37页
第38页
第39页
第40页
第41页
第42页
第43页
第44页
第45页
第46页
第47页
第48页
第49页
第50页
第51页
第52页
第53页
第54页
第55页
第56页
第57页
第58页
第59页
第60页
第61页
第62页
第63页
第64页
第65页
第66页
第67页
第68页
第69页
第70页
第71页
第72页
第73页
第74页
第75页
第76页
第77页
第78页
第79页
第80页
第81页
第82页
第83页
第84页
第85页
第86页
第87页
第88页
第89页
第90页
第91页
第92页
第93页
第94页
第95页
第96页
第97页
第98页
第99页
第100页
第101页
第102页
第103页
第104页
第105页
第106页
第107页
第108页
第109页
第110页
第111页
第112页
第113页
第114页
第115页
第116页
第117页
第118页
第119页
第120页
第121页
第122页
第123页
第124页
第125页
第126页
第127页
第128页
第129页
第130页
第131页
第132页
第133页
第134页
第135页
第136页
第137页
第138页
第139页
第140页
第141页
第142页
第143页
第144页
第145页
第146页
第147页
第148页
第149页
第150页
第151页
第152页
第153页
第154页
第155页
第156页
第157页
第158页
第159页
第160页
第161页
第162页
第163页
第164页
第165页
第166页
第167页
第168页
第169页
第170页
第17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