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故事
【食存五观】在佛门中,学道者吃饭时,要观想:1、计功多少,量彼来处。2、忖己德行,全缺应供。3、防心离过,贪等为宗。4、正事良药,为疗形枯。5、为成道业,故受此食。吃一顿饭要把它与佛法结合在一起,佛门中过堂有一语:五观若明金易化,三心未了水难消。
大安法师
问:执着佛持金台莲花来接引,可往生否?答:金台是上品上生的莲台,你求什么要有自知之明,平时有没有作到上品上生的行持,积累了这个资粮没有。银莲台或者一般的莲台来了,你不去,不去过了这一站,最后一班车你就上不去了。最好的方法,不管是什么莲台来了,上去再说。
净慧长老生活禅语
家庭是道场,生活作佛事,慈悲感恩和为贵,忍辱包容是妙方;身体是寺院,心灵是佛像,两耳钟鼓齐鸣,呼吸梵音嘹亮。
净慧长老生活禅语
人人脸上有笑容,这个集体就非常祥和,人与人之间就能够彼此包容、彼此谅解、彼此尊重。在一个集体当中,彼此的感恩、彼此的包容、彼此的成就,至关重要。
梦参老和尚法语
我们学习佛法的目的,就是学习如何有智慧,有了智慧你的目的(看问题的角度)就不同了,那是你的目的是什么呢?菩提道!你发心的时候要走这条道,否则其它都是迷惑的道路,都会把你带向烦恼,这条道叫觉道,又叫菩提道。
梦参老和尚法语
我们刚受三皈依的,你还没有专修哪位本尊,你可以就念“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就具足了,功德很多。不要起分别心。如果你说“我常诵《地藏经》”,你就念“地藏菩萨”;“我常念《普门品》”,你就念“观世音菩萨”。哪一个菩萨都能使你消灾免难,你学哪一法,跟哪一个有因缘,你就学哪一个。
大安法师
修行是能得到快乐的,如果得不到快乐是我们有问题。就是习,熏习出了问题。不是用戒定慧来熏习好的种子,而是用贪瞋痴熏习了不好的种子。于是不好的种子又熏习更不好的种子,形成恶性循环。
净慧长老生活禅语
安心不可向外驰求,不可脱离当下。迷失也好,觉悟也好,烦恼也好,清凉也好,道不远人,都在当下。
益西彭措
把自己置之度外,自己成佛也好下地狱也好全然不顾,一心只考虑如何让众生成佛,这是至高无上的发心。由此,不仅不会堕恶趣,反而会最快速地成就佛道。以这样的发心摄持,即使仅供一盏灯、磕一个头等,也会因助伴发心极其广大,而转成极殊胜的善根。
达真堪布
自己在修行上有没有成就,要看遇到对境的时候。如果表面上没有太多的改变,但是一旦遇到问题了,能够把握自己,能够坚持正念,那你就是个很好的修行人。如果你现在看似很精进、很有变化,但是稍微有一点点风吹草动,“狐狸的尾巴”就露出来了,这就说明你还是没有修行哦!
净慧长老生活禅语
以感恩的心面对世界,以包容的心和谐自他,以分享的心回报社会,以结缘的心成就事业。
达真堪布
真正的贫穷不是缺少物质财富,而是缺少心灵上的财富。内心很满足,快乐无比,这是真正的财富、福德。若是内心没有满足感,贪得无厌,即使全世界的财富都归你一个人所有,你也还是个穷人。
梦参老和尚法语
对于供养的功德,不要起执著心。像《金刚经》,你诵一遍得那么大的功德,你感觉上很渺茫的,说是得了,你没到手。我们是务实主义,我一回向之后,隔两天,菩萨就给我送来,他才认为这是真实的。这种事是办不到的,这样容易生执著,容易起贪恋心。
净慧长老生活禅语
追求也好,抛弃也好,都是在求。只要有求就有苦,知足才能常乐。
净慧长老生活禅语
要安于本分,守本分,本分之外的不去钻营强求。能够安于本分,内心的烦恼就会慢慢地淡化。
益西彭措
只求眼前的享乐人的心里,所谓的安乐唯一是亲自受用五欲的乐受,再没有别的了。这已经一错到底了!这是内外宗派中最下劣的动机、行为,造的几乎全是非福业。这时集起的业只会牵引人堕恶趣,因为当时的心态没有善心的状态,纯粹是为满足自己的贪欲。
梦参老和尚法语
为什么对每一位受三皈的弟子,我一再嘱咐他们:你睡觉前,要念十声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早上醒来,一睁眼睛,什么都没干,再念十声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这是什么涵义呢?就是使你念念不忘三宝,早晚相续,转变你的贪、瞋、嫉妒,这样子你会生起一种纯粹的清淨心,这也叫修行。
梦参老和尚法语
《地藏经》说:你有千百万亿愿、千百万亿事,都可以向地藏菩萨求,地藏菩萨都能满足你的愿。但是总的说,你要让一切众生得幸福,我们第一个回向都是法界众生。五欲的事儿少回向,五欲就是财、色、名、食、睡。多回向得智慧,有了智慧你什么都能知道了,你什么都能成就了。
梦参老和尚法语
好多道友今天功课没做,明天再补。“我不想做”,就懈怠了,睡觉去了,你睡不着。不管是鬼叫你,护法神叫你也好,你非得起来念完才能睡。如果你能睡着,是你没有功夫,没得到那个力量;你真正得到那个力量,你想不念,到时候那个意念自然就念。这就叫加持力,这就是你得到的法喜,会生出欢喜心。
净慧长老生活禅语
和谐自他关系,就是要用佛法的智慧,处理好家庭关系、人际关系、团队关系、民族关系、国家关系、宗教关系乃至人与自然的关系等等。
净慧长老生活禅语
善用其心就是用大智慧觉悟人生;善待一切就是用大慈悲奉献人生。
大安法师
像《论语》说的“学而时习之”一个人能够去觉悟自己的心性、明德,在紧要关头,用宽大对治褊狭,用温和对治愤怒,用恭敬对治傲慢,用良善对治狠厉,用辞让对治奋争,用勤敏对治懈怠,这样的话,《论语》里讲的“仁、义、礼、智、信”,“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善的东西都能获得,就能进步
净慧长老生活禅语
“舍”就是要舍去我们凡夫的心态,要在平等地看待众生的前提下,发慈心、发悲心、发喜心。
净慧长老生活禅语
优化自身素质,就是要净化自己的心灵、美化自己的人格、深化自己的智慧、强化自己的力量。
梦参老和尚法语
没得到想得,得到的守护着不施,很怕丢掉,保护不失。你保护不住的;你什么都保护不住的;就是这个世界、这个地球,也保护不住的。一定时候必坏,没坏是时候没到。就像你所做的善恶业,还没有回馈给你的时候,还没报的时候,是时候没到;到时候,你想不报都不行。
益西彭措
当我们五根进入了电视、网络、各种杂乱的声色里面、信息里面,或者处在繁华的都市,五根放逸在各种美好、迷人、快乐的世间欲尘里,然后就是心不断地攀缘境界,在里面不断地生邪念妄念。久而久之,造成什么状况呢?
净慧长老生活禅语
要调心,少欲知足是法宝,一切随缘是妙方。少欲知足,心就安泰;一切随缘,心就自在。心能安泰自在,自然心平气和。
星云大师
千手千眼观音,真有千只手、千只眼吗?千手千眼代表什么意义呢? 千手千眼是一种象征,表示观音菩萨神通广大、法力无边,如同有了千只手、千只眼般,千处祈求千处应。千,是表示无量、圆满之意。千手象征观音大悲利他之方便无量广大,千眼象征观音观察众生根机之智圆满无碍。
净慧长老生活禅语
人总是在克服一个一个困难的前提下才能够有所收获、有所成功。只有迎难而上、知难而进,这才是应有的精神。
达真堪布
佛在经中讲,父母的恩德非常难报,哪怕你背着父母在整个南瞻部洲绕一圈,也报达不了父母的恩。那么怎样才能报答呢?通过学佛修行,等自己有所成就的时候,可以去度化父母,这样才可以报答父母的恩。或者能把父母领进佛门,让他们在相续中生起正知正见,这样才可以报答父母的恩。
净慧长老生活禅语
我们怎么来感恩呢?就是要尽己所能来奉献自己的一切。
梦参老和尚法语
穿新衣服,先供佛再穿;吃好东西,先供佛再吃。一切事物,小孩的好玩具,也先供佛,一切都供养。到超级市场,只要走过的,不论美国法国欧洲,你都可以意念作供养。如果你学过《华严经》,把极乐世界作供养,把东方药师琉璃光如来世界,把十方法界一切请去供养,就看你心量大小,这个供养是不可思议的。
净慧长老生活禅语
所有的问题、矛盾的存在都是缘于我们主观世界的看法和客观世界的存在不一致。有矛盾就有烦恼。一切苦厄都是由自己制造出来的,自作自受。要消除这些苦厄,别人代替不了,还要自己来解决。
梦参老和尚法语
现在有些修行者,或者打一个七,或是拜了几天忏,得了一种境界相,他就认为他得到了,认为了不得了,之后还招摇撞骗,这就是魔境,不是圣境。如果你不起分别,认为这个跟生死不相干,照常地来用功,该怎么做就怎么做,这就是正知正见。正邪就在你的心念,一念之间,这要产生慧心。
净慧长老生活禅语
所谓生活禅,就是要在生活中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净化身、口、意。
益西彭措
佛教修行人应当向内降伏自心。心没有降伏,时时都有危险,一定会造出无量的烦恼、业和生死;心如果降伏了,就有真正的安乐,就真正太平无事了。离苦得乐的道唯一在这里!离开自己的心,修什么呢?
净慧长老生活禅语
在修行的路上,只问耕耘,莫问收获。一直走下去,总有一天归家稳坐。
益西彭措
善法成为大还是小,关键依靠发心。供一盏灯、磕一个头,发心狭小,只是微小的善根;发心中等,就是中等的善根;发心广大,就是广大的善根。应从内心深处生起无伪广大的善心来行善。如果实在做不到,就以相似造作的方式来发心,这非常重要。
总171页:
上一页
下一页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第13页
第14页
第15页
第16页
第17页
第18页
第19页
第20页
第21页
第22页
第23页
第24页
第25页
第26页
第27页
第28页
第29页
第30页
第31页
第32页
第33页
第34页
第35页
第36页
第37页
第38页
第39页
第40页
第41页
第42页
第43页
第44页
第45页
第46页
第47页
第48页
第49页
第50页
第51页
第52页
第53页
第54页
第55页
第56页
第57页
第58页
第59页
第60页
第61页
第62页
第63页
第64页
第65页
第66页
第67页
第68页
第69页
第70页
第71页
第72页
第73页
第74页
第75页
第76页
第77页
第78页
第79页
第80页
第81页
第82页
第83页
第84页
第85页
第86页
第87页
第88页
第89页
第90页
第91页
第92页
第93页
第94页
第95页
第96页
第97页
第98页
第99页
第100页
第101页
第102页
第103页
第104页
第105页
第106页
第107页
第108页
第109页
第110页
第111页
第112页
第113页
第114页
第115页
第116页
第117页
第118页
第119页
第120页
第121页
第122页
第123页
第124页
第125页
第126页
第127页
第128页
第129页
第130页
第131页
第132页
第133页
第134页
第135页
第136页
第137页
第138页
第139页
第140页
第141页
第142页
第143页
第144页
第145页
第146页
第147页
第148页
第149页
第150页
第151页
第152页
第153页
第154页
第155页
第156页
第157页
第158页
第159页
第160页
第161页
第162页
第163页
第164页
第165页
第166页
第167页
第168页
第169页
第170页
第17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