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愿法师
一个能够成就大事的人,要有四个标准: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襟度;临喜临怒看涵养;群行群止看识见。
大愿法师
禅修的心就是不执著过去,不空想未来,保持内在的觉醒,平等觉知万法的显现。
大安法师
我们的一言一行,举心动念,都在阿赖耶识里面存了档案了。《华严经》直接告诉我们:与生俱来就有两个神跟随着我们,叫俱生神,一个同名男,在左边,记我们的善行;一个同生女,在右边,记我们的恶行。我们的善恶行为都是记录在案的。
星云大师
我们经常在人前承认自己的错误,并且改进自己的态度,凡事过错在我,那么种种纷争就能消弭于无形,当下就是生活在净土里。
星云大师
钱财虽没有别人多,心胸却比别人大;物质没有别人丰富,思想却比别人高超。这种内在的财富享受,对人生的因缘际会,有宽广深远的影响。
大愿法师
现前一念心,我们让它不被任何东西所框住,完整地、完全地展现出来,这个就是真正的觉悟。
大愿法师
修行是很快乐的一件事情,为什么要弄得那么苦兮兮的?
济群法师
佛教是宗教中具有人本思想的宗教。佛教否定万能神的存在,也不以为人的命运是神决定的。佛教认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人人平等。每个人的命运都是自己决定的,自己才是命运的主人。每个生命都有自由快乐的潜质,只要摆脱迷惑烦恼。佛教认为人身无比可贵,通过学佛修行,可以帮助我们实现生命的最大价值。
梦参老和尚法语
人在苦难当中,至诚心容易生起;一旦安逸了,虔敬心也就跑远了。求身体好一点,身体真的健康一些了,就忘了菩萨三宝,忘记生死无常又去放逸了,这种问题每个人身上都存在,这是必然的。除非修定成功得到禅悦法喜,心灵真正受到佛法滋养,“信心”才会不退! 否则,一切众生都一样会随习气业力退转。
星云大师
儒家主张凡事反求诸己,人间禅者要求「随其心净则佛土净」,故人人应除去自己心上的妄想执着,否则一个黑漆皮灯笼,怎么能是人间佛教的禅者呢?
梦参老和尚法语
我们通常是做礼忏、念经、念佛,或者上早、晚课,这样修行是不够的。因为我们忽略了现实生活里的境界。我们修行的时候,所有外边的、现前的一切现象,都是我们对境炼心的助缘,跟我们所修的法都有关系。
济群法师
缺少福报的人,被生活所迫,身不由己;有福报的人,可以听从自己的感觉,以为可以我说得算,却不知道究竟我是谁,结果纵容了一大堆迷惑的感觉,还是身不由己。
星云大师
修学「心的管理」这门学科,不能完全依靠别人,必得依靠自己。把自己的真心、慧心、慈心、信心、定心、忠心等提升起来,然后由这许多的善心、好心,来管理自己、管理环境、管理事物、管理团体。
星云大师
参学必须向人谦虚请益扣问,才能获得长辈大德的教授。机缘成熟,就能豁然意解,妙得于心。
印光法师文钞菁华录
念佛时眼宜垂帘,即放下眼皮,不可睁大。眼既摄矣,鼻也不会乱嗅,则鼻亦摄矣。身须恭敬,则身亦摄矣。六根既摄而不散,则心无妄念,唯佛是念,方为净念。六根不摄,虽则念佛,心中仍然妄想纷飞,难得实益。
星云大师
读书、创业或从事任何工作,不要急于成就,太容易成就,则志愿不坚,很容易遭致失败,所以「谋事不求易成」。
济群法师
身份只是一个暂时的标签,财富就像你穿的衣服,心态、生命品质才是代表着你的存在,同时也决定你是否真正快乐的根本因素。
梦参老和尚法语
要去除内心的贪、瞋、嫉妒、我慢,时时想到自己不如一切人,不要把自己看得那么重、那么大、那么高,要感觉到自己的不对,看他人都是菩萨。我们在修行中应与别人比功德、比圣行,切不可比财富、比贪瞋、你脾气大我比你脾气更大,你摔碗我会掀桌子,看谁力量大,这就错了。
印光法师文钞菁华录
毒恶与慈善不相敌。人若心无毒恶,蛇虎亦可为伴。即未到此地位,若常念佛念经之善人,决不被此等所害。以心存慈善,可以化彼毒恶。况修行之人,常有善神卫护。
梦参老和尚法语
很多人说信佛是迷信,迷信能信吗?我们天天讲觉悟。佛法,佛教是讲觉悟的,信觉悟,绝对不迷信。迷了的,绝不信。不是我们迷,是你迷。说佛教是迷信,我信的不迷,是你不信才迷了,迷了所以才不信。觉就是学明白,那个事你不明白,去学,学明白了,拿你明白的知识去了生死。
梦参老和尚法语
很多人学法学了很久,信佛也信了很多年,始终不知道怎么样修道、怎么样入道,那是因为他贪爱心、财色心始终断不了,每天都活在热恼当中,离道甚远无法进入。文殊菩萨教导 “善用其心”, 我们若能常时警醒,用般若智慧去观照、去对治,如是修学佛法的人很快就能与道相应。
济群法师
命运虽然是我们自己造成的,但我们对自己的心念、行为总是不能自己,使得我们对命运无可奈何。因为我们只有做得了心念、行为的主人,才能做命运的主人。
梦参老和尚法语
八万四千法门最终没有离开这颗心,所以要把你的心修好。心是指挥身的,也是指挥口的,也能指挥这个妄想心。现在我们这是妄想心,要把它变成真心,“真心”是性空的,所有一切法是缘起的,能掌握好性空缘起、缘起性空,这是最大的修行。
印光法师文钞菁华录
自力了生死,非宿根深厚者不能。末世众生,何能企及。于是如来特开一净土法门,俾一切若圣若凡,上中下根,同于现生了生脱死。其慈悲救护之心,至极无加矣。其修持之法,亦须严持净戒,力修定慧。而兼以生信发愿,持佛名号,求生西方。信愿真切,念力精纯。现生亦可证圣,临终直登上品。
梦参老和尚法语
有智慧的人会如是观察,我们今生所受的,就是过去世我自己所做的。 明白之后,你看一切事、一切物、一切人,你会感觉到一切平等平等,没有不平等的,自己做的自己受,有甚么不平等的呢? 佛教所说的平等是这样的说法,在因果律方面讲平等,自做自受的平等。
印光法师文钞菁华录
下至五逆十恶之人,临终地狱相现。若心识不迷,有善知识教以念佛。其人生大怖畏,生大愧悔。虽念数声,即便命终。亦可仗佛慈力,接引往生。一得往生,则永出轮回,高预海会。渐次进修,必证佛果。仗自力了生死,如彼之难。仗佛力了生死,如此之易。凡有心者,皆能念佛,皆可往生。
星云大师
「学贫贫后道方亲」,真正的学道人,先学贫穷,金钱少,挂碍就少;金钱多,挂碍必多。一个人如果能安贫乐道,才懂得在贫穷里不屈不辱。
星云大师
真正的菩萨道,应不执着「空」,也不要太躲避世间上的「有」,而刻意去寻找「无」。
星云大师
念佛不但能使自己增品向上,还可以利人。为什么念佛能利人呢?一个人念佛有成,无时无刻不将弥陀的慈悲智慧称诵在心,自然不生妄念,不侵犯人,更不会伤害众生,如此,社会便能呈现祥和的景象。念佛的效力和功用,实在功德无量。
梦参老和尚法语
调伏就是功夫,平常礼佛、拜忏、诵经,都含着调伏的意思。说念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很不容易,大家试一试,让你念念从心起,念念不离心,你就能慢慢达到一心不乱了。你能否每一念都从心起?能不能念念都还归于心?你说念佛容易?要达到这种境界,不容易! 这就要功夫,就要平日的修与行。
济群法师
出离,并非要我们放弃一切美好的事物。出离,是要摆脱一切束縛,通往生命的自由。
星云大师
我们的心念快如迅雷闪电,一念之间遍及法界三千,成佛作祖是它,三界轮回也是它。一切的罪孽由它而起,一切的功德也因它而生,如果能够善加摄护,使心不起邪念,天堂净土就在眼前。
梦参老和尚法语
平日里吃饭、穿衣、说话、做事,心能够经常观照,不让念头错失了,心永远定在阿弥陀佛上,定到极乐世界上,这叫三昧。我们说三昧加持力,谁加持?除了诸佛加持,是你自己加持自己的。
大安法师
在这个时代,还是老实一点,一门深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比较好。你在念佛的当下实际上就有禅,禅为佛心,阿弥陀佛的名号就是阿弥陀佛的心,你已经安立在佛心上了,还谈什么禅呢?禅者乃净土之禅,净土乃禅之净土,禅和净本来是不二的,本来是相即的。所以若人但念阿弥陀,是名无上深妙禅。
大安法师
被疾病严重折磨的时候,你至诚去念佛,就能够在弥陀名号当中超越这些,至少会减轻很大的痛苦,绝对不会想去自杀。死刑犯在临刑的时候,跟他讲阿弥陀佛的慈悲愿力,十声乃至一声都能往生。当枪端起来打的时候,他念南无阿弥陀佛,可能就往生了。我们看到这一点,真的想到,要给众生最后一次机会。
大安法师
恶人临命终时地狱现前,以恐惧心、惭愧心来念阿弥陀佛。就好像一个人被敌军层层包围了,他惟一的生路就是突围,打开一条血路,才能保存他的生命。像破釜沉舟,一切琐事,他全都放下了。全心即佛,全佛即心,这样全身心心念佛,就能依靠阿弥陀佛的大悲愿力,转地狱的境界为莲花朵朵,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大安法师
上至帝王将相下至贩夫走卒,甚至乞丐,都可以去做利益人的事,就看你愿不愿做。更重要的是,你要发长远心,持久地去做,不能一曝十寒。这样积累福报,变化气质,乃至于超凡入圣,都在这持之以恒的利益众生中。
大安法师
我们往生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就可以看到亲戚朋友们的生活情况,甚至他们死了以后去哪里。但是,最好也让他到极乐世界比较好。不能到极乐世界的话,一般下三恶道的比例极高。佛祖说过,得人身者如手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啊。所以,让自己的亲戚朋友和其他众生来念佛是多么的重要。
总171页:
上一页
下一页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第13页
第14页
第15页
第16页
第17页
第18页
第19页
第20页
第21页
第22页
第23页
第24页
第25页
第26页
第27页
第28页
第29页
第30页
第31页
第32页
第33页
第34页
第35页
第36页
第37页
第38页
第39页
第40页
第41页
第42页
第43页
第44页
第45页
第46页
第47页
第48页
第49页
第50页
第51页
第52页
第53页
第54页
第55页
第56页
第57页
第58页
第59页
第60页
第61页
第62页
第63页
第64页
第65页
第66页
第67页
第68页
第69页
第70页
第71页
第72页
第73页
第74页
第75页
第76页
第77页
第78页
第79页
第80页
第81页
第82页
第83页
第84页
第85页
第86页
第87页
第88页
第89页
第90页
第91页
第92页
第93页
第94页
第95页
第96页
第97页
第98页
第99页
第100页
第101页
第102页
第103页
第104页
第105页
第106页
第107页
第108页
第109页
第110页
第111页
第112页
第113页
第114页
第115页
第116页
第117页
第118页
第119页
第120页
第121页
第122页
第123页
第124页
第125页
第126页
第127页
第128页
第129页
第130页
第131页
第132页
第133页
第134页
第135页
第136页
第137页
第138页
第139页
第140页
第141页
第142页
第143页
第144页
第145页
第146页
第147页
第148页
第149页
第150页
第151页
第152页
第153页
第154页
第155页
第156页
第157页
第158页
第159页
第160页
第161页
第162页
第163页
第164页
第165页
第166页
第167页
第168页
第169页
第170页
第171页